美俄之间第一轮会谈已经结束,从当前的结果来看,局势正在出现显著变化。
现在各方争议的焦点就是,如何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到底是否要派兵支持,谁将是出兵国家?
美方有了新提议,直接点名中国前去乌克兰“维和”,中方的回应又表明了什么立场?
18日美俄在沙特完成了初步磋商,双方达成4点共识性原则。
其中还包括“战后”美俄经济合作以及消除误解等问题,意味着美国对俄制裁或有松动。
美俄在多个领域有缓和的空间,但因为一个问题谈不拢正在发生争议,即是否要向乌克兰“出兵”。
这件事关乎到战后如何保证停火线安全问题。
俄乌当前有上千公里的停火地带,西方国家认定保证这些“临时边界”安全的前提,是需要一支维和部队来监督俄乌双方停火。
起初欧盟国家讨论了派兵维和的可能性,泽连斯基也在1月下旬提出方案,点名要求欧洲和美国派兵充当他们战后的“和平监督者”。
但美国拒绝了出兵的要求,美方认为他们不可能派遣士兵到乌克兰执行所谓的任务。
不过特朗普做出了妥协:美国不会干涉欧洲国家自愿派兵去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件事他们可以去做。
不过马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由谁去乌克兰执行任务?
当前欧洲自告奋勇的国家只有英国和瑞典,愿意派遣士兵到前线。
不过这两个国家能力有限,可能只会派遣万人规模左右的士兵。
法国总统马克龙拒绝出兵支持,德国这边一直保持沉默。
与此同时,俄罗斯激烈反对欧洲国家打着“维和”的旗号去乌克兰前线。
俄外长拉夫罗夫已经通告称,他们不能容忍北约的士兵军队出现在乌克兰,不管是打着谁的旗号。
俄方的初衷就是将北约的威胁拒之门外,现在欧洲士兵“变相”出现在俄乌边界,俄方必然不会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曾提出他们有能力单独完成维和任务,不过这一说法也遭到了外界质疑。
日前泽连斯基对外宣称,乌克兰有一个固定的战损数字,战争造成46000名士兵死亡,还有数万人在战斗中失踪。
关于这个数字外界是不认可的,去年就有估测认为实际伤亡人数是泽连斯基披露数值的数倍到数十倍。
乌克兰表示他们希望“翻倍扩军”达到150万人以上的规模,但金钱和武器要让西方国家承担。
这种提议看起来也不切实际,没有西方国家愿意用自己的财政供养如此庞大规模的他国部队。
在这个关口上《经济学人》杂志曝光美国有一个计划,想让中国、巴西等国去乌克兰参与维和任务,派遣士兵提供“安全保障”。
目前该决议尚未经过美国政府提出,但18日中国方面已经做出了答复:
中方对假设性的问题不做评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是公正的,之前在多个场合重申过。
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份所谓的计划是漏洞百出的。
首先中国不是冲突的参与国家,在俄乌问题上早就明确立场: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推动谈判解决。
2023年2月中方的“十二条建议”发布时,我方就明确了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最基本条件是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和平解决争端。
其次俄乌停火线一旦建立,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停火线,必然是非常凶险的。
因为上千公里的接触地带导致战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未来即使停战,地雷、炮弹、无人机袭击等危险也会频发。
而且这条战线极其不稳定,维和部队面临直接军事冲突威胁。
还有一点是,当前西方很多国家对特朗普的停战方案极其不满意,即使是美国媒体也多有指责,认为其出卖乌克兰。
所以即便出于维和目的,也可能被外界误解为干涉俄乌内部事务,破坏长久以来构建的外交信任体系。
外媒不会认为中国、巴西等国家维和“出力”,相反还会千方百计拖中国后腿。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各国都知道冲突双方立场和利益矛盾重重,想真正“和平”很困难。
俄罗斯对所谓的维和军队都抱有敌意,不论是北约还是其他国家。
在这个节点上不管是哪个国家一旦派遣军事力量介入,势必被冲突双方视为一种战略威慑或干预信号,引发双方外交矛盾。
总而言之,如果这件事是“好事”,美国必然自己包揽,现在却推给其他国家,可见未必是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