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欧洲启蒙运动意义重大,对黑暗中的人类而言,宛如一颗划破长空的流星。

其确切的起始时间至今仍存在争议,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格将其开端定在了 1689 年;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是 1700 年;德国历史学家汉普森倾向于 1715 年;欧洲专门研究启蒙运动的专家克里斯托弗甚至觉得早在 16 世纪启蒙运动就已悄然萌芽。不过,目前欧洲历史学界普遍倾向于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1721 年《波斯人的信札》的出版,作为启蒙运动开启的标志。

而启蒙运动的结束时间则相对明确,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为这场思想盛宴画上了句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启蒙运动落下帷幕之时,南美洲、拉丁美洲才刚刚迎来启蒙的曙光,开启了属于它们的思想解放之旅。

启蒙的定义与目标

1784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对“启蒙”做出了精准且深刻的定义,即“人类脱离由自我所导致的不成熟状态”



这一观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启蒙运动前行的方向,启蒙运动的目的是让人类获得思想自由。人类长期以来如同被束缚在权威的襁褓中,需要勇敢地解放自己,摆脱对权威引导的依赖。

同时,康德尖锐地指出,人类的“懒惰和怯懦”是阻碍开启探索过程的罪魁祸首。每个人都应该鼓起勇气,挑战权威,要求“获得公开运用自己理性思维的自由,无论何时何地”。这意味着人们不再盲目跟从权威,而是要凭借自己的思考去认识世界、判断是非。

政治权威观念转变

在 16 世纪到 18 世纪,欧洲人大多认为臣民服从统治者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即君权神授

然而,启蒙运动初期,“社会契约”的观点应运而生,这一观念始于卢梭。它犹如一场政治观念的地震,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认知。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臣民遵守君主的指令是有条件的,国王必须按照契约履行各项职责,如建立法律和秩序、保护国家免遭贫困和入侵。



这就意味着政治权威不再是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的契约之上,一旦统治者违背契约,其统治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宗教观念革新

在宗教方面,17 世纪的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不折不扣地遵守国家所认可的宗教教义,拒绝国教者甚至会被处死。

但到了 18 世纪,主张对所有宗教保持宽容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些倡导者相信,上帝更乐意看到人们真正地去探索宗教的真理,而不是盲目地遵守教条。

这种宗教宽容观念的兴起,为不同信仰的人们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多元化的发展。



权威认知更新

从权威来源的角度来看,在启蒙运动之前,欧洲普遍认为权威来自于“国王、上帝和《圣经》的传统”。

但从 16 世纪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一种全新的权威来源逐渐深入人心,即实验观察、理性和逻辑。人们开始相信过去无权支配未来,开始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世界的各种现象,而不再仅仅从图书馆和《圣经》里寻求世界真理。

正如康德所说,一个时代绝不能固步自封,强迫后来的时代停留在自己的框架内,否则它将无法拓展知识范围,无法清除错误,也无法大规模推进启蒙教育。

科学权威崛起

在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权威开始崛起。

一批古希腊精英代表者,如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学生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神迹的影响也逐渐退去。人们不再迷信传统的权威,而是开始重视实验和观察。

弗朗西斯·培根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倡导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世界。如果观察结果与权威相违背,那么受到质疑的将是权威本身。这种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与洛克理论的影响

“光耀宇宙的大神”牛顿的出现,为启蒙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的力学定理表明,即使是极其复杂的现象,人类也可以建立精确的理论,不仅能解释现象本身,还能利用其原理干预甚至改变环境。牛顿的理论推动了物理界的巨大发展,让人们对自然界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政治界,洛克的理论也取得了“觉醒”的进步。洛克提出了权力的制衡理论,阐述了政府在保持宽容的同时,仍能掌握权力和保有合法性。1688 年的光荣革命就是洛克理论的一次实践,它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例,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思想价值之启蒙

要摆脱权威的束缚,个人需要具备弄清事实、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怀疑权威本身并不是目的,关键是在怀疑过后找到更好的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就是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就像一艘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的巨轮,带动人类去发现真理,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在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维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重要依据,促使人们从迷信和盲从走向理性和科学。

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兴起

随着理性思维的发展,个人主义开始崛起。社会提倡追求纯粹的个人利益,功利主义哲学应运而生,法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是其代表人物。

功利主义提倡追求幸福,认为快乐不再是粗俗的追求或低级的事物,而是一个人应有的期盼,且任何人不得阻碍。边沁提出利己主义,只要是理性的,就不一定会危害社会和谐,相反,利己主义可以平衡理性对人的限制。

1776 年 7 月 4 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独立宣言》中庄严载入“不言而喻”的真理,即人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



跨领域的理性分析

与此同时,一大批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作为论证和分析的靶点,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扩展。休谟、卢梭、薄柏等思想家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

亚当·斯密则将这种理性思维扩展到社会经济学领域,他假设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个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做的决定,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帮助市场实现“最优”的生产资源分配。这种观点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经济领域的变革。

社会交流与对话之启蒙

启蒙运动是一场思维觉醒或理性觉醒的社会交流运动,它以友善的对话、辩论、讨论和各抒己见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辩论导致了公共场所舆论的产生,这种舆论以多样化的方式改变了政治格局。一些新兴的中产阶级开始获得话语权,通过参与讨论和辩论,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和观点,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对话和交流为原本黑暗的时代带来了理性的光明。

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成为了公共财富,应该被人人共享。

这个时期,一大批有思想的图书开始广为传播,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哲学词典》以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泛的法国《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全书 7 万篇文章,许多出自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运动大师的手笔,它们成为了传播启蒙思想的重要载体,将理性的光芒播撒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