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宋太祖赵匡胤,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赵匡胤为涿郡人,于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弘殷“好儒事”,喜“访求书籍”,又意识到了“文武为立身之本”;杜氏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父母的影响下,赵匡胤最初投入夹马营“陈学究”的学馆中读书,后来赵家又聘请了“赵学究”教导赵匡胤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曾受学于饱学宿儒辛文悦,学习“五经”。在文化教育外,赵匡胤对习武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史称其“学骑射,辄出人上” ,喜欢聚集伙伴按照战阵的模式排练,并时常把弄一根纯铁打造的杆棒。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个性强横,好赌博,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惹了不少麻烦。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十八岁的赵匡胤和贺景思(与赵弘殷同在禁军供职)的长女贺氏成婚。后汉初年,赵匡胤为寻求建功立业的机遇,离家出走,南下复州(今湖北天门附近),投奔赵弘殷的旧同僚、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只拿出一些钱财打发赵匡胤而已 。赵匡胤转投随州(今湖北随州附近)刺史董宗本,得其收留,却又因与董宗本之子董遵诲产生不快而离开随州。在寓居襄阳的一座寺庙时,得到一位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抵达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与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作战的前线。但他这时应该没有与郭威等正式接触,只是探望了一下随郭威出征而左眼负伤的父亲赵弘殷,随后便北上太原,被正在“招纳亡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收留为镇将 。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在太原定居下来,而是继续散漫三秦至西北一带,待返回洛阳时,他敏锐察觉到以枢密使出镇邺都的郭威的权势之大,于是果断投奔了郭威。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在推翻后汉隐帝的统治后夺取帝位,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属“殿前诸班”。广顺三年(953年),拜滑州兴顺副指挥使,尚未就职,便被担任开封府尹的郭威养子柴荣招入麾下,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之后,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仍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
平定南汉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只有南汉皇帝刘鋹拒绝附宋。开宝二年(969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为南征作物资准备。
开宝四年(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今广东英德)、雄(治今广东南雄)三州。二月,进至马径(今广东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军,继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收取江南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所率十万援军,于十一月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离奇去世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炅饮酒,共宿宫中;隔日(二十日)清晨,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主要成就:
建立宋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开启了宋朝的辉煌历史。
统一全国: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选派得力将领戍边防御辽和北汉,同时派遣主力南征,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改革军制: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逐步削夺禁军重将的兵权,设立枢密院与三衙以互相制约,选调各地精兵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使将不得专其兵,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通过改革军制和政治手段,削弱了地方藩镇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
设立封樽库:赵匡胤设立封樽库,筹备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努力为后来宋太宗灭亡北汉和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奠定了基础。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赵匡胤作为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卓越才能,也为宋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解之谜:
传位之疑
据记载,一次赵匡胤去看望生母杜太后(一说赵炅一同前往),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夺得天下吗?”赵匡胤答:“是祖宗保佑我啊!”杜太后摇头说:“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幼,主少国疑,你才得以黄袍加身。所以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样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赵匡胤叩头说:“一定遵照母亲说的做。”于是,杜太后命赵普起草盟约,藏于金匮之中。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赵)廷美,而廷美复传之(赵)德昭” 。而关于约定金匮之盟的起源、内容、参与者、书写者、公开与否、誓书的收藏等问题,各书所记各异,但都承认了金匮之盟的存在 。
现当代学界普遍对金匮之盟真伪的争议较大。有的学者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对其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如王育济论证了五代宋初传位观念的变化及赵宋王朝实际的人事安排,并剖析了张荫麟提出的有关“金匮之盟”的五个破绽,指出,“三传约”是原始的真实的“金匮之盟”,后公布的“独传约”则是对原始“金匮之盟”的篡伪。何冠环认为“金匮之盟”并非伪造,当实有其事,但也有后人所加的“伪造”部分。虞云国明确认为:“至少当时是有一个‘三传约’口头的誓约。”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赵炅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才提出的世所未见之说。李裕民提出了五个“金匮之盟”为假的理由。王瑞来认为如果赵匡胤不死,是有可能把赵德芳培养成经验丰富的继承人的。侯杨方从宋初困难重重的形势下认为,宋朝需要一位有丰富阅历及威望的君主来承担君临天下、统一四方的重任,因此赵匡胤选择赵炅实际上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何况赵炅又有开国之功。而杜太后临终前有此顾命,是有可能的。但因盟书不可能藏于金匮达二十多年之久,故所谓的“金匮之盟”不可信。另昭宪顾命不提到复传位于赵匡胤之长子也极悖常理,这些显然是出于伪造篡改。“金匮之盟”乃赵炅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伪造,目的是为自己无赵匡胤顾命入继缘饰。张其凡认为,“金匮之盟”不可信,其伪造时间当在赵普再相前后,伪造者为赵炅或赵普。
死因之谜
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炅谋杀。据说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时已患病的赵匡胤命召晋王赵炅入宫饮酒议事(另载是召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赵炅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炅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饮罢时,约莫为次日三更,殿外大雪堆积数寸之高,只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对赵炅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随后解衣就寝,鼾声如雷。四更时分,赵匡胤被发现死于万岁殿内,随后赵炅继位。
现当代学界多有认同赵炅谋杀赵匡胤者,如吴天墀、张荫麟、邓广铭、李裕民、顾吉辰、张其凡及王瑞来等宋史学者等均认为此事并非虚构,或直接指斥赵炅是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李裕民认为赵匡胤驾崩前后出现了一系列与赵炅相关的可疑事件,都反映出他是暗杀赵匡胤的凶手 。而关于“烛影斧声”的起因,也有说法是探病的赵炅因调戏赵匡胤宠妃费氏,惊醒赵匡胤,情急之下,赵炅以随身的柱斧杀害赵匡胤。王瑞来认为:“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则是太宗与太祖兄弟长期明争暗斗、积怨已久。”
但宋人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记载赵匡胤驾崩时,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炅入内,夺取皇位。据此,赵匡胤死时,赵炅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文莹原文并没有暗示篡位阴谋,而是后人解读出现了偏差。
学者刘洪涛从医学和遗传学的角度考察、研究赵氏家族的家族病,认为赵匡胤患有遗传性的躁狂忧郁症,其死前还患有脑溢血症状。刘子健也认为赵匡胤是得病而死。范学辉从赵匡胤驾崩前夕已经有道士从陕西赶赴京城为其祈祷寿命的逸闻进行分析,推测其病危可能早有征兆,并非骤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