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马年如(右一)与儿媳邱玉香(左一)照护63岁的谢爱兰
在“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定陶区南王店镇沈庄行政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上演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七旬退休教师马年如,用不离不弃的坚守,悉心照料瘫痪失能的六旬老伴。
“你活一天,我就照顾一天”
每天凌晨4时,天还未亮,马年如就已起床,开始为一天的照料工作做准备。
做好饭菜,他熟练地为妻子谢爱兰穿衣、喂饭,动作轻柔而又充满耐心。中午,即便外出办事,他也总是匆匆赶回,给妻子喂饭、翻身、擦洗身体,换洗衣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到了夜间,妻子常常因关节病痛难以入眠,他便一次次起夜,为她按摩翻身,缓解疼痛。
长期的照料让他养成每隔一个小时醒一次的“夜间生物钟”。5年多来,1800多天,他始终从未间断。
马年如出生于1949年7月,1970年至1974年在武汉服兵役,1975年投身教育事业,在教坛辛勤耕耘了36年。他也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谢爱兰出生于1962年7月,原是行政村妇女主任。两人在各自的伴侣因病去世后,71岁的马年如和58岁的谢爱兰,于2020年3月25日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结婚时,马年如郑重地在小本上写下自己的结婚誓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要坚守“丈夫”这一阵地,永不变心。
然而,幸福的日子仅仅过了3个多月,命运的考验便接踵而至。
2020年6月,一场大病突然降临到谢爱兰身上:左半身瘫痪,卧病在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谢爱兰不想拖累老伴,提出让马年如送她回原籍,可马年如的回答斩钉截铁:“人要讲良心,你活一天,我就照顾一天。”从此,他开启了长达5年的悉心照料之路,用行动诠释着对爱的忠贞与坚守。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
面对瘫痪在床的妻子,马年如没有丝毫犹豫,带她踏上了漫长的寻医问药之路。
“我年纪大了,这个病治不好了,不要浪费钱。”患病之初,谢爱兰常这样说。但马年如总是坚定地回应:“我就是借钱,也一定要把你治好。”
大医院、小诊所、民间偏方,只要有一丝希望,马年如都不愿错过,把能去的地方都去了,能用的方子也都用了。尽管最终没能治好妻子的病,但他的努力和坚持,让谢爱兰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村里有人劝他:“都这样了,把她扔了吧。”可马年如不为所动,始终不离不弃地照护着妻子。
在他的悉心呵护下,谢爱兰身上没有丝毫异味,也从没长过褥疮。
谢爱兰曾被两个亲生女儿接去住过一段时间,但她总觉得环境不适应,女儿们也感慨:“俺大伯照护得比俺俩都周到,真是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
“只要自己不失能,就一定把照护老伴的事干到底”
在马庄村,天气晴朗的时候,总能看到马年如用轮椅推着妻子出门透气散心,这已经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线。
妻子因常年生病,心情难免低落,常常为一点小事跟马年如发脾气。他总是耐心开导,从不抱怨。妻子心情不好时,他就陪着聊天,想尽办法逗她开心。
起初,谢爱兰心灰意冷,认为下半辈子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没有希望,马年如便用积极开朗的心态、温暖真诚的话语,一点点开导她,用无私的爱重燃她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邻里们都对马年如赞不绝口,多年如一日地坚守,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一边照顾妻子,一边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担。他的事迹在南王店镇乃至定陶区广为流传,凡是认识他或者听过他事迹的人,无不对他交口称赞。
如今,随着年龄增长,76岁高龄的马年如照顾老伴越来越力不从心,但他仍坚定地表示,只要自己不失能,就一定把照护老伴的事干到底。
在这个温馨家庭,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人,她就是二儿媳妇邱玉香。
她是定陶区鲁花油厂工人,经常利用下班或休班时间,帮助婆婆洗澡、洗脚、洗头、擦身、剪指甲,每月还为婆婆理一次发,打扫房间卫生。
谁说夕阳老人没真爱?谢爱兰这位初中毕业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赞真爱》的诗:“年近花甲遇良缘,马谢联姻共比肩。岂料风云突变幻,奈何灾祸降身边。舐犊之爱情义重,妻虽病苦心亦甜。五年千日长相守,真爱无言动心弦。”
文/图 通讯员 徐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