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曾涌现出很多英雄,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时代的天空,即使他们已经步入迟暮之年,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彩。2021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一位坐在轮椅上的92岁老人被三名礼仪兵小心翼翼地抬入会场,他的胸前佩戴着象征中国共产党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而他的身体上至今残留着38个弹孔,这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英雄就是王占山。
1929年,王占山出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他目睹了日军在家乡的暴行,村庄被烧毁,田地遭掠夺,年仅5岁的妹妹被日军杀害,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为了报仇雪恨,父亲担任八路军领导的农会会长,年仅10岁的王占山加入了八路军儿童团,他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抗日救亡的责任。
抗战胜利后,王占山以为能迎来和平,但国民党发动内战打破了他的幻想,1946年他被国民党抓获,当这位民兵队长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截止在17岁时,八路军及时赶来救下了他的性命。1947年,18岁的王占山带着“报党恩”的心理正式加入解放军,之后在第二年光荣入党,他在战场上开启了九死一生”的军旅生涯。
王占山是位敢打敢拼的战士,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他在东北严寒中冻伤多处仍坚持作战,在那时就看到他高昂的战斗力和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在1949年的平津战役中,他所在的尖刀连奉命攻打天津金汤桥,这座被国民党称为“固若金汤”的桥梁,是解放天津的关键,王占山所在连队接到任务后与敌人展开了激烈交火。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连队136人仅剩24人存活,指导员马占海牺牲前将红旗插上桥头,王占山接过染血的旗帜,与战友用血肉之躯突破敌人防线,最终为部队打通了进攻通道。战役结束后,连队被授予“金汤桥连”称号,而那张仅存24人的合影中,王占山紧握红旗的身影成为解放战争中一段珍贵的记忆。
然而,真正让王占山“一战封神”的,是抗美援朝的战场上。1953年夏,为粉碎美韩军队破坏停战谈判的企图,志愿军发起金城反击战,王占山率领的七连奉命死守408.1高地,面对美军两个营的兵力、数百门火炮和空中轰炸,他们用轻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四天四夜里,他们击退敌军38次进攻,阵地上的泥土被炮火翻起数米深,弹尽粮绝时,王占山带领战士用刺刀、石头甚至牙齿与敌人肉搏。
当援军赶到时,全连76人仅剩6人生还,而王占山全身38处负伤,包括4处致命伤,昏死前仍紧握爆破筒,之后他迅速被送到后方救治,当很多人以为战场上又要增加一名烈士时,身负重伤的王占山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奇迹般地战胜死神,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在战后统计中,他一人歼敌400余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也为他颁发了一级国旗勋章。
王占山曾四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这份殊荣背后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战功,面对这些荣誉,他始终谦逊,他无法忘记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是为他们而活。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已任162师副师长的他率部五战五捷,在凉山、高平等地以“正面猛攻”战术打破越军防线而被称作“猛虎师”,那时的他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用血肉之躯延续着“人在阵地在”的铁血精神。
王占山离休后仍然心系民生,为人民服务已经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30多年的时间他告捷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400余场,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的家中陈设简陋,家具“缝缝补补”,买菜专挑打折品,有人笑他“抠门”,他却说:“我的命是国家给的,花公家钱就是喝兵血!”这种近乎苛刻的清廉,与他战场上的勇猛同样令人震撼。
2021年,当92岁的王占山被抬进人民大会堂接受“七一勋章”时,众人才知道他的光辉事迹,才知道这位耄耋老人在当年的战场上有多牛。当我们敬慕王占山挂满军功章的军装时,无法忽视军装下那38个弹孔,因为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英勇,更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挺立的脊梁,是他们用伤痕累累的身躯筑起和平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