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词是一种最适宜表达芬芳绵缈之思的文体。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诗之境阔,词之境长”。词的转折、腾挪远比诗复杂。
词要写得像词,有词的味道,就得善于用笔,尤以长调为然。
用笔之法,前人有主张“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有“着重上下照应”的,还有倡导“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
以上种种,实际上皆是指整篇的章法而言,本节课所要讲的用笔,指的是词中两个意象元之间的承接与转换。
有问答、提顿、对照、透过、翻转、折进、虚笔、逆写、开阖等笔法,以下逐一讨论之。
一、问答
问答者,上句发问,下句作答,而所答之辞,又往往虚致空灵,不能是明确的答案。如: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贺铸《横塘路》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慢》
何处是京华?暮云遮。——万俟咏《昭君怨》
二、提顿
提与顿,本来都是书法上的名词。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所谓提笔,是指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所谓顿笔,则是指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与顿,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笔法,没有提,就无所谓顿,没有顿,提也就失去了意义。词中提顿,第一种情况是是提笔在前渲染,而顿笔则在后明白了当地说明意思,这叫做正提顿。如: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朱敦儒《水龙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朱敦儒《水龙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逆提顿,则是顿笔在前实写,提笔在后虚写烘托。如: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王诜《忆故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织成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吴文英《浣溪沙》
立即成为尊贵会员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