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昭君怨·咏荷上雨

词作者: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

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

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

泛清波。

赏析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因宋光宗为其亲笔题写“诚斋”,学者也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诗词俱佳,一生作诗两万余首,著有《诚斋集》,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昭君怨》,原古琴曲名,双调四十字,上下片相同。

这首词题为《咏荷上雨》,颇具写实的意味,进入词作的方式却是梦境。上片写诗人的午睡之梦,梦到烟雾笼罩下的西湖,从船上一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与此同时,作者不仅仅做了视觉上的铺陈,还兼做了嗅觉的渲染——香气弥漫在西湖之上,给梦境平添了几分色彩,也为整个词作提供了更为立体的叙事。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梦醒处。已醒未醒之间,倏然看到与梦境不同的现实。梦中有西湖烟雨,宏看扁舟过花;眼下有池塘夏荷,微观雨滴聚散。从梦中回到现实,眼见的真实可触的雨水,就像浑圆剔透的珠子,砸到廓大的荷叶上四散开来,又沿着荷叶的叶脉向中心靠拢,尤显真切和自然。于荷叶中心集聚在一起的珠子一般的雨滴,就像水银一样,相互吸附在一起,泛起阵阵涟漪。

回想梦中的香味,这不正是来自现实中的荷花香吗?梦境与现实的结合,形成了意境上虚与实似真似幻的并峙,层次感处理得非常清晰。同时,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喻人所未喻,表述不拘一格,想象和语言不受羁绊,都集中体现出了杨万里“活法”的文学理念。

“诚斋擅写生”,钱钟书评价杨万里诗词时如是说:“诚斋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可以看到,擅写动态,是杨万里的特点。静中求动,许多稍纵即逝的动态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明快。同时,动态的描写,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让想象也能够落到实处。

撰稿:张石

诵读赏析:狄菲菲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