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刘秀传》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原创】
刘秀传任见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任见先生创作的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传记。刘秀于西汉末年起兵于舂陵,昆阳之战挽狂澜于既倒,致百万敌兵一时土崩瓦解,敲响了新朝王莽政权的丧钟;继而刘秀徇略河北,平王郎,降铜马,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后刘秀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整顿吏治,强化集权,中兴汉朝,成为一代重量级君王。本书立足史实,以刘秀的政治生活和情感生活为主线,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艺技独运的构思布局,以简约与饱满臻于极致的洗练文笔,将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艺术魅力推到了新颖动人的境界。
刘秀传目录
第一章 捕蝶的小丫头……………………
第二章 杀开血路的勇士…………………
第三章 哀情与婚礼………………………
第四章 小人得志的活剧…………………
第五章 大司马言之有理…………………
第六章 温婉涵蓄的新夫人………………
第七章 双喜比临…………………………
第八章 久别胜新婚………………………
第九章 洛阳南宫的宽恕…………………
第十章 次第奏凯…………………………
第十一章 得陇望蜀………………………
第十二章 好德如好色就好啦……………
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第十四章 吃醋与情债……………………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第十六章 刘氏的基业……………………
第十七章 烧饼翻不休……………………
第十八章 外戚与宦官……………………
第十九章 锋光逼目七宝刀………………
第二十章 哀痛与愧悔……………………
著者任见简介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57
刘秀根据强华献上的谶文登上帝位,等到平定天下,他觉得谶文实在是灵验,做事往往去谶中找根据。
刘秀准备修灵台,又准备在谶文中找根据,对臣子桓谭说:“我想用谶文来决定这件事,你看怎样?”
桓谭是议郎给事中,学问家,具有唯物思想,说:“我从来不看谶文。”
刘秀问桓谭:“为什么不看谶文?”
桓谭回答说自己不相信谶文,借机劝刘秀,莫要对奇闻异事太感兴趣。
“反谶”的桓谭道:“我以前看先辈们记下的东西,都是把仁义作为行事根本,没有凭借奇谈怪论的东西。”
桓谭说:“老天的事情,圣人都能完全说清楚的。制作纬书的半瓶子醋们能懂吗?”
现在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小聪明,把过去书上的东西增一点改一点,假称是谶文,来骗那些贪图办事省力的人,皇上为什么不让他们走远一些呢?
我听说皇上懂得黄、白等家学问,现在又听信谶文,有点不大合适。
谶文说的虽然和一些发生的事情一样,但这就像算卦一样是偶然罢了。
皇上应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阐述五经的大道理才好呀。
桓谭的边鼓把刘秀敲得面红耳赤,他大怒道:“你在指责朕做事没用先王之道吗?非议古贤,这是杀头的罪呀!”
桓谭吓得趴在地上拼命叩头,直到血流满面,刘秀才让他起来。
随即,桓谭被贬官为六安郡丞,郁郁就之,不久就死了。
后山细致辨察了刘秀的一生,他信谶很深,是无疑的。
跟着姐夫邓晨去蔡少公府上听到那句“刘秀当为皇上”的谶语,谶纬就在刘秀心里深深地扎根了,他小心翼翼地,绝不操之过急地称帝,就是恐怕那句谶言由于自己的莽撞而落空了。
刘秀在北徇的仓惶中,手下多次怂恿他称帝,他均以条件不备而拒绝,但在千秋亭时,情况并无什么改观,就登台称帝了,关键在于那个名叫强华的半瓶子醋拿出了《赤伏符》中“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言。
公元54年,刘秀六十岁,去东方视察,到了济南,跟随的大臣,都上书称颂他的功德,认为他应该趁机到泰山行封禅之礼。
据《后汉书·张纯传》记载,张纯就是进谏汉光武帝封禅泰山很积极的人。
张纯说:“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有了成绩,一定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成功。
“目睹陛下受天之命,中兴汉朝,平定海内,恢复传统,给人民的恩惠象雨水滋润在地一样,使全国人民安居乐业,连边外四夷也羡慕您的恩义!
“因而,皇上应该趁着极好的时机,遵循古代尧舜的典则,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宣传您中兴汉室的功绩。并在泰山刻石,记载功勋,酬报天神;还要在梁父山设立斋坛,祭拜地神。这是传福祚于子孙后代的盛事啊。”
张纯显然在猛拍马屁,刘秀听了之后,有点面红耳赤,自觉难堪。
刘秀说:“我即帝位三十年,老百姓怨气满腹。你还要我去欺骗上天吗?别说封禅,就是各地方再派人来给我祝寿,乘机进行不切实际的吹捧,让我干一些没用的事情,我一定把他的头发剃掉,发配他到边疆开荒去。”
这个时候的刘秀显然没有糊涂,知道国内还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各个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驳斥张纯的谀词,算很清醒的。
可是事隔不久,刘秀却一反常态,决心要到泰山封禅了。
公元56年正月,有一天,刘秀翻阅下人进贡的纬书手抄本《河图会昌符》 ,读到了“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这样几句,有感觉了。
《河图会昌符》是本谶纬小册子,内容多半是虚构和附会的吉凶征兆以及巫师方士的符咒之辞。
一生信谶极深,凡事要在谶语中寻找根据的刘秀认为这几句“模糊语言”正是在暗示他到泰山封禅。
刘秀派人去搜索前代封禅的一些材料,知道曾经有九人封禅,封了三十六次。
可见史上是有人热衷这类劳什子的。
朝中的大臣都知道刘秀想去封禅了,就不失时机地上书给他,请求封禅。他立即批准了。
秦始皇上泰山,其事甚秘,司马迁慨叹无从述证。汉武帝上泰山,随从极少,班固的记载语焉不详。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上泰山,随从众多,细节可稽。
刘秀一行,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从洛阳出发,二月九日到山东,十二日到奉高——现在的泰安,十五日开始斋戒,斋戒六日,二十二日登山。
是晨,在泰山下东南方举火焚柴,加牛羊于火上做祭牲,然后出发。
刘秀居车,人挽而上,大臣步从,迤逦满途。
中午以后,刘秀到达山顶,待诸大臣陆续上山之后,开始祭天,念祷文,盖玉玺,并为刻满歌功颂德套话的纪功石揭幕,诸大臣及随从,山呼万岁,峰鸣谷应,十分雄壮。
仪式结束,天色将晚,刘秀命令随从百官依次下山,自己则复居于车,由数百人簇拥而下。
山道窄小,互相推挤,队伍绵延近二十里。
天色已黑,人们还在高举火把顺着崎岖陡峭的山道蜿蜒而下。
俗话讲,上山容易下山难,有的大臣年事太高,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加上饥肠漉漉,呻吟之声不绝于途,至次日天亮后,所有人员才下山完毕。
次日,刘秀前往梁父山祭地,这是与封禅拜天相对应的仪式。
朝阳之下,刘秀站在宽阔的平原上,率领众人,向泰山告别。
后山认为,刘秀是个细心的人,此时此刻,他仰目泰岱,定当感悟不绝:为什么泰山能巍峨万世,享有五岳独尊之位?是因为它的周围都是平原啊。朕的山陵,也要筑造在平原上!
以平原来彰显高陵,后山“派”给刘秀的这一感慨,也不自觉地阐释了刘秀作为帝王企望“巍峨万世”的隐秘心结。
后山“有原而出陵”的见解,在各个时期的洛阳史志和孟津史志上都得到了印证,因为据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墓俗称刘秀坟,学名就叫“原陵” 。
58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已经是六十三岁的高龄了,在东汉时期,活过六十岁的人确乎不算很多呢。
年事已高,但刘秀精神还很好,经常天一亮就上朝,直到天黑了才下班。
空闲了,就把一些有文化的人或懂谶纬的人叫到身边,跟他们讨论经书中的文章,切磋纬书中的词语,直到夜静了才睡觉。
太子刘庄心疼老爸的健康,对他说:“皇上的圣明比得上大禹、商汤,但是却不大符合黄老清静无为的要求,未免有点太累了吧!我想您还是从现在开始多养养精神,过一过悠哉悠哉的日子。”
刘秀摇摇头说:“我喜欢这些事情,并不感到疲劳。”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终究年纪不饶人,公元57年春季的一天,刘秀鸡鸣早朝去,只觉得眼皮滞重,身体倦怠,跌倒在洛阳南宫前殿上,再也没有够站起来。
刘秀的遗诏是:“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刘秀不让百官离开工作岗位为他吊孝,他做到了对人“最后的感动” 。
看看后世某些自称“先进”的国家,头领翘了,让全国人民戴着白花大哭,真不知其“先进”在何处,“面部”在何处。
刘秀生逢乱世,王莽政令朝出暮改,生灵转徙沟壑,饥民揭竿造反,绿林、赤眉遥相呼应之际,乘势揭竿,志在匡复汉室江山。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杀王莽灭新朝;攻邯郸,诛王郎,可谓波澜壮阔。高邑登基,延揽英雄,削平天下,定都洛阳,偃武崇文,以柔道治国,终使社稷安宁,百姓乐业。
刘秀的寿陵是公元51年正月开始修建的,当时寝陵工程总指挥长窦融上表说,洛北大原,十分广袤,不用考虑面积,应该壮观威严,彰显帝王气派。
刘秀看了窦融的表奏,坚决不同意,批示说:“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文帝能明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刘秀反对奢华铺靡,力行节俭薄葬,革除“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陋习,自己是身体力行的。
前已表过,刘秀打天下、治天下,妙招不少,奉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使黎民安居乐业,百事繁荣兴旺,可他登极直至驾崩,对占卜、预决之类活动笃信有加,正史野史均有记载,他的葬地的选择亦是一例。
汉光武皇帝陵,当地百姓叫它刘秀坟,静穆地蹲在黄河岸边。
出洛阳市,东北行约二十公里,现在的孟津县白鹤镇东北不远,就看到陵园浓绿如云的森森古柏和若紫若蓝的腾腾云烟了。
光武陵距离黄河之近,总使人担忧滚滚波涛会横杀过来,造成某种后果。
是的,我国历代皇帝选择寝葬之所,皆是“背山面河” ,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这样的墓葬太多了。
惟光武陵,一反数千年封建帝王葬地选址常规,头枕黄河流水,脚蹬邙山丘陵,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史上之孤例,给世世代代的后来人,留下了一个百思不解的谜团。
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试图解释这个千载之谜,但极少发现令人信服的说法。
任见先生二十世纪在北京宣读的论文《东方天象与中国帝制的辅成关系》中,对汉光武帝的寝陵选址曾有简要而又独特的“任见之分析理解” ,顺势谓之“见解” ,可惜淹没不闻。
民间甚多关于刘秀的传说,其中就有刘秀为自己选墓地的趣事。
说是:刘秀的儿子刘庄生性叛逆,做事倔犟,虽然尊处帝王之家,跟乃父犯起犟来,和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毫无二致,民间的总结是:“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偏要抓鸡” ,一切反着来。
真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做皇帝的也因儿子凡事对着干伤透了心,随着年事渐高,刘秀为自己的后事焦灼不安。
北邙山是秦岭的余脉,绵延到洛阳一带,石层减少,黄土变厚,而且土质砂黏适度,干燥清爽,十分适合建造墓地,所以古来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
后山索性来拆一下汉字吧:“邙” ,左“亡”右“邑”——亡人之邑也。
所以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富商大户,无不大肆破费钱财,在北邙山上掘坑挖穴,安置骨肉之身,以了“不朽”之夙愿,以至于北邙山“墓冢累累” ,几无卧牛之地。
刘秀作为一朝天子,若要崩后葬埋于北邙山,他要多大地盘都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他正想百年之后葬在北邙。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了解儿子脾气的刘秀就正话反说:为朕我命中缺水,你要把我葬在黄河中。
刘秀的心思是,儿子一定会逆着他的旨意,把他葬在邙山顶上的。
谁知,做儿子的良心发现了,想:老爷子南征北战,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又治理得民富国强,老爷子一死,整个江山就是我的了,可我一辈子都没有听过老爷子的话,也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老爷子叫我把他的墓地定在黄河里,这个最后的旨意一定要遵从。
于是,刘秀死后,他的坟墓果真被安置在了黄河之中。
过了许多年后,黄河水向北滚动,刘秀的墓地才与黄河南岸连接起来,成了现在这样的状况。
陵墓怎么弄进河里呢?
于是,关于“葬进黄河心” ,有了更为离奇的“后续”传说。
那时候当然不会修筑围堰,将上游下游都挡起来。“刘秀治丧委员会”的做法是,集合起朝中所有大臣,排好队站在北邙山头,一个个地问:黄河会不会向北滚过去?
忠厚老实的大臣们一个个地回答:我看它不会轻易滚动;说实话我看滚不了……这些大臣一个个都丢了脑袋。
杀了快一百个人头的时候,有人不那么死心眼儿了,说:“会滚。”
于是奇迹竟然出现了:黄河忽忽悠悠眼瞅着就向北边退过去了。
还有的传说更加邪乎,说不是大臣一个个地被杀,而是童男童女百十人一个个地遭殃。
这类民间故事显然是穿凿附会,极其荒谬的,为解释那个“在水之侧”的墓地选址,不惜祭起了“神话”的法宝,甚至还弄得血淋淋的,令人发指。
其实,继任刘秀的东汉明帝刘庄不是以上传说中那样差劲的人物。
刘秀第四子刘庄,是刘秀和阴丽华的第一个儿子。从小资质过人,十岁通晓《春秋》 ,十一岁时在帐幄后面听刘秀理政,发表的意见曾让刘秀称奇。
即是前有述及的“度田”活动中,对陈留吏汇报材料的夹带中“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字样的解释——河南郡是帝城,多近臣,南阳郡是帝乡,多近亲,田宅之事,这两个地方违反规矩的自然要多,不好认真核查,让光武帝对刚刚十二岁的这个儿子另眼相看。
历史上的明帝非但不是一个愚蠢的叛逆分子,相反还在即位后继续执行乃父光武的各项政策,比如宽和百姓、予民休息的做法,基本上一直没有改变,尽管他对各级官吏十分严苛。
这样一个沿袭成规的继位者怎么会“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偏要抓鸡” ,最后还要先帝耍个小聪明才能入土为安呢?
更加重要的历史依据,是陵墓的修造时间,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和《东观汉记·卷一》记载,刘秀公元56年春季曾向陵墓建设指挥部负责人窦融交代:参照霸陵的修造模式办。
这就是说,光武帝陵墓的修建在他去世之前两年就已经开始了。
汉明帝忠于父皇的性格和彼时史家的记载,都在证明:陵墓位置是刘秀自己决定的,不是遗嘱儿子造成的。
后山在前面已经引述了关于汉光武帝原陵的“任见之分析理解” ,刘秀把自己安葬在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上的独特选择,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就有注脚了。
59
刘秀把自己安葬在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上,造成陵墓位置的千载悬疑,确实,问题接踵而来了——
东汉时期,具体地讲,刘秀为政时期,“原陵”所处位置是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吗?当时的黄河又在哪里呢?如何解决墓地高水位的难题呢?怎样避免甚至杜绝盗墓贼的光顾呢?
东汉光武皇帝时期的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地方,光武陵位于其正北的平原上。
现在,寝陵与黄河十分切近,不过半箭,可是东汉初年,黄河并不在这里。
按照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一条河如果形成一处弯流,没有人力干预的话,它不会自己变直,而只能越来越弯,因为水流的冲击方向是弯流内弧的最高处。
流水冲击弯流的内弧,把沉积物堆放在弧的半径一带,形成滩涂和陆地,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淤沉尤其严重,每过数百年,淤沉平原变得阔大而高起,雨季泄洪受到阻挡,河流便突然改变位置,滚到相对变低的淤沉平原的另一边去。
黄河孟津段以下,除了入海三角洲一带属不规则摆动外,几乎一直处于这样的左右漂移之中。
洛阳正北方向的黄河河道,每隔数百年也会来一次漂移,即老百姓所说的“滚动” 。
如今的这一段黄河,显然是向南弯曲的,在更加古老的历史上它可能比现在更加偏南,但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它是弯向几十公里以外的北方河内郡的,而且靠近河内郡的郡治。
后山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据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汉河内郡,治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
近期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
怀庆所辖地区,包括今天黄河北岸的沁阳市、温县、孟州、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
以上记载互相印证,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河内郡位于今天黄河以北至少三十公里的地方。
东汉时期黄河毗邻河内郡治所,这个论点不是后山的虚妄之谈,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堪为佐证——
《后汉书·寇恂传》中记载了大司马邓禹的一段话:“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如果河内郡离黄河像现在一样远,岂能谓之“带河”?
又,东汉崔瑗曾在河内郡为官,《后汉书》表扬他:“视事七年,为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
《太平御览·职官部·良令·崔氏家传》中记其事更为具体:“开河之水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赖其利,长老歌之曰:……穿渠广溉灌,决河作甘雨。”
崔瑗能用大量淡水冲洗卤土,改卤地为稻田,并没有搞“南水北调” ,说明当时的黄河就在其附近。
我们知道了东汉时期黄河在北方,离孟津很远,也就对当时孟津堪称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没有疑义了。
那么,刘秀要在这个“原”上建造自己的“陵”——原陵,他当然还要寻找谶纬的支持。
学问家桓谭劝刘秀不要相信奇谈怪论,差点掉了脑袋。
其他臣僚有眼色的,忙不迭地搜罗谶纬符瑞,哪怕只要有点滴兆头,就赶忙汇报给刘秀。
有目的的寻找,自然大有收获,除了各种小册子上的片言断语,还在孟津平原上挖出多块带有黄色圆斑的“河图”之石,其中三块藏有“方位”暗示。
于是,根据上天的图谶,寝陵得以定位了。
接下来,必须解决孟津平原高水位的问题。
年过花甲的刘秀当然研究过历史上的重要墓地,他秘密交代陵墓建设指挥长窦融:例以霸陵。
霸陵者何?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寝,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三十公里,位于今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毛西乡杨家屹塔村。
据《长安志·关中记》记载,霸陵“因其山,不起坟,”在白鹿原的原头山上凿洞为玄宫,以石砌衬,坚固异常。
由于霸陵斩原为冢、凿崖为墓,因山为陵,加以“其事严密” ,山陵内部结构,后人不得其详。
我们不妨据霸陵模式加以推测:现在可见的光武皇帝墓冢,极有可能只是陵墓的入口,真正的墓室在其以南甚至深藏在非常偏南的北邙山腹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再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防盗掘。赤眉军挖皇陵的事还历历在目呢。
汉光武帝陵现在高二十米,周长约五百米,墓区占地逾五万平方米。其墓冢历史上也许更为高大,并未发现盗掘迹象,也没有被盗掘的记录。
北邙山多的是盗墓高手,“洛阳铲”更是探穴取物的利器,导致洛阳一带的古墓十室九空,难道他们故意留下刘秀的陵墓不动?
历史记载,刘秀临终,特别公开下诏:葬事“务从俭约,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 。
无论其墓葬秘密埋进了多少东西,官方异口同声告诉人们的是:没有金银珠宝的陪葬,英明的皇上鄙弃厚葬,希望自己永久清静、平安。
盗墓者必定先是历史研究者,没有较为确切的辨析,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堕入风险的,这当为汉光武陵未遭盗掘的原因之一。
更加重要的是:刘秀墓冢所在的孟津平原属于深层流沙型地质结构,“流沙”是盗墓贼的克星。
后山告诉你,地下的流沙非常可怕,陷人不眨眼,一般挖掘工具无可奈何,就是出神入化的“洛阳铲”也难施身手。
葬于近河平原,独具此般优势,恐怕汉光武帝刘秀现在还会在历史深处微微发笑的吧?
关于汉光武帝陵,后山为你论辩了四个要素:孟津平原、图谶定位、霸陵模式和流沙结构。
以上诸元素,联合构成的东汉光武皇帝墓冢位置这个千古谜案,至此已被层层揭开了。
汉光武帝陵是今天的洛阳旅游地之一,墓园里面,现存古柏约一千五百株,一园千柏,拔地通天,蓊然肃穆,国内仅有。据说晴好春日,有若紫若蓝的云烟袅袅出于其上。
汉光武帝陵的柏树,品种奇特,柏体杏质,木坚性柔,史来称奇。
陵园里面有一棵“苦恋柏”——古柏的树干中竟然长出了一株苦楝树,苦楝树跟古柏树中部的树枝还有一个连接处,就像两个人拉着手行走的样子。
汉光武帝后阴丽华是在刘秀驾崩后七年善终的,她与刘秀合葬于此,所以人们说“苦恋柏”是二人爱情的见证。
你看,文叔哥哥正牵着他的丽华小妹,游走于亦真亦幻的千古浪漫之中。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