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科学素有目共睹,只能用超出了科学界所能理解的程度来形容,否则三体粉会跟你急。

至于这种科学素养在故事情节上的体现,可谓是特别适合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看,因为没有牙可以笑掉了。

这些贻笑大方的桥段拎出来给大家乐呵乐呵,让生活多一点欢乐。

刘慈欣在《叛乱》一章中这样写道:

“你们所说的……主。为什么这样害怕纳米材料呢?”汪淼问。

“因为它能够使人类摆脱地球引力,大规模进入太空。”

“太空电梯?”汪淼立刻想到了。

“是的,那种超高强度的材料一旦能够大规模生产,建设从地表直达地球同步轨道的太空电梯就有了技术基础。对主而言,这只是一项很小的发明,但对地球人类却意义重大。地球人类可以凭借这项技术轻易地进入近地空间。在太空建立起大规模的防御体系便成为可能。所以,必须扑灭这项技术。”

刘慈欣试图给汪淼一个被智子追杀的合理理由,可惜这个理由只能对三体粉洗脑,难以说服思维正常的人。

纳米材料再怎么牛,也只是建造一个太空电梯,这些电梯就跟人体皮肤表面的汗毛一样,除了排泄汗液,没什么卵用,想对人体产生保护作用,别做梦了。

一个水滴就能击毁人类的太空舰队,这种类似于汗毛的太空电梯能有什么用呢?徒增笑耳。

三体粉称刘慈欣是老人家的忠实信徒,但实际上并不是。

《三体》中出现的中国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中国人,更像名字是中国名字的外国人,如果你把叶文洁、汪淼、史强、罗辑、章北海,换成叶丽萨白、汪东尼奥、史伯拉罕、罗尔维斯、章德里奇,这些名字和人物形象更符合刘慈欣要描述的小资精英主义者,但绝不是传统的中国人。

这一点在刘慈欣用词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也是在这一章里,他这样写道:

叶文洁话音刚落,轰然几声巨响,饭厅的两扇大门同时被撞开,一群端冲锋枪的士兵冲了进来。汪淼注意到他们不是武警而是正规军,他们几乎无声地贴墙而行,很快在三体叛军周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刘慈欣在这段情节中用了一个词儿叫“正规军”,这正规军是对应雇佣军来说的, 课件 刘慈欣满脑子都是西方味儿。

这里要特别提一点,冲进来的正规军不就是解放军吗?刘慈欣为什么不敢直接用解放军呢?是有什么顾虑吗?还是骨子里就欺软怕硬呢?

更让人乐呵的是,刘慈欣还编造了一段手拿原子弹的桥段,向原子弹开枪没有爆炸的桥段,简直让人笑得合不拢嘴,他这样写道:

美丽女孩双手托起晶亮的金属球,让人联想到身材苗条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她又露出那动人的笑,用悦耳的声音说:“各位警官,我们手里拿着的是三枚原子弹,每枚当量一千五百吨级,不算大,我们喜欢小玩艺儿,这是起爆开关。”

那位军官将一只塑料袋扔到那三个拿球的人跟前,袋中装着一把弹簧秤。一名拿金属球的三体战士拾起塑料袋,取出弹簧秤后将球装进袋子,挂到弹簧秤上,举起来晃了晃,然后把球取出来扔到地上。女孩儿哈哈一笑,这边的爆炸物专家也轻蔑地笑笑。另一个拿球的人也照样称了球,然后也将球扔了。女孩又笑了一声,接过塑料袋将球装了进去,挂到弹簧秤上,标尺哗地一下直落到底。

爆炸物专家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低声对史强说:“这个是了。”

史强仍不动声色。

“至少可以肯定里面装有重元素裂变材料,至于引爆系统行不行还不清楚。”爆炸物专家说。

士兵们枪上电筒的光柱集中在那个拿核弹的女孩儿身上,这个艳丽的死亡之花手捧着一千五百吨TNT,灿烂地笑着,仿佛是在舞台聚光灯下迎接着掌声和赞美。

“有一个办法:向那个球射击。”爆炸物专家在大史耳边低声说。

“不会引爆?”

“只会引爆外围的常规炸药,但会将炸药打散,无法对中心核炸药产生精确向心压缩,肯定不会发生核爆炸。”

一声沉闷的巨响后,汪淼两眼一黑什么都看不到了。他被人拉着拖出食堂,黄色的浓烟从火门涌出。里面的喧闹声和枪声响成一片,不断有人从浓烟中冲到外面……汪淼起身要冲回大厅,被那名爆炸物专家拦腰抱住。

“当心!放射性!!”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郭德纲说的段子:火箭不行,燃料不好,应该烧柴,最好烧煤,煤还得精选,水洗煤不行。

刘慈欣这种科学素养写科幻小说,还被西方颁发雨果奖,这些贻笑大方的科学笑料是怎么评选获奖的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