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众多爱将中,大都具有一定的文才,比如我们熟悉的刘亚楼、彭雪枫、肖克、陈伯钧等等。但也有“另类”,比如开国中将陈康,他就是主席“没有”文才的爱将之一。而毛主席之所以如此喜爱陈康,原因就三个字——会打仗!
在陈康将军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很少打过败仗,其部所到之处,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常胜将军”。而至于说陈康将军没有文才,其实主要跟将军的出身有关!
陈康,1910年4月出生于湖北广济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五,一家人的生活全系父母做活维持,家境极为清贫。
出生在这样的贫苦家庭中,光是吃饱穿暖就已极不容易,读书求学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所以,从七岁开始,陈康就给地主家放牛、做工,艰难的生活着。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终究改变不了生活现状,一家人依旧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这段特殊的经历很好地磨炼了陈康的意志,同时也让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穷苦人民想要翻身做主,就必须要革命!
终于,他的机会来了!
1930年7月,鄂东红八军第四纵队到湖北黄冈一带活动。陈康闻讯后非常激动,当即便报名参加了红军,而后随部队转战至鄂东北,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次年,陈康被正式批准入党。
其实,在参加红军之前,陈康就已经是村赤卫队成员了,有着3年的斗争经验。而也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参加红军后,陈康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过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长征等,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康将军的勇猛在全军是出了名的。
在1935年3月的嘉陵江战役中,时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二师二七四团二营营长陈康奉命率部攻占剑门关。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畏牺牲,率部勇猛拼杀,一举攻占了被敌军称之为“插翅也难飞过”的剑门关,为主力部队 推进扫清了障碍。
此役,我军共歼敌一万余人,攻克县城8座,并控制长达100余千米的广大地区,为我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不久,陈康就受到了提拔,历任红七十五团副团长、八十团团长、二七六团团长等职。
尽管当时革命斗争的条件非常艰苦,每天还要忙于各种战事,但陈康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尤其是这些年来经历过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后,更加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指战员,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不行的!所以,无论斗争如何剧烈,他总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
当然了,对于陈康这样难得的将才,自然也是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
1937年抗战爆发后,组织上并未将他立即派往前线指挥战斗,而是将他送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直到第二年毕业后,才将他调到前线任职。而经过系统学习后的陈康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得相当出色。
1939年初,陈康被调到八路军129师任职,历任随营学校教员,386旅17团副团长、团长,386旅772团团长等职。
熟悉我军历史的读者都知道,772团是由红九十三师改编而成的,被誉为八路军头号主力团,当然也是八路军最为悲壮的主力团。抗战初期,772团在团长叶成焕的率领下,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当铺等著名战斗,为129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支部队的伤亡,尤其是军事主官的伤亡也很大,叶成焕、易良品、丁思林等,都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所以,调陈康出任该团团长,足以看出组织上对他的信任。
在被任命为772团团长时,陈康才30出头,尽管还很年轻,但却已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员了。不过,想要带好这样一支英雄部队却也并不容易。
对此,陈康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首先就是要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其次则是注重团结同志,关心各级指战员。虽然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善于学习,而且悟性极高,总是能想出一些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办法。
在此期间,陈康率领772团积极开展反“扫荡”作战,并在地方建立政权、进行减租减息等等,为打击日伪军、巩固我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康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三旅旅长、二野第十三军副军长等职,先后随部参加了上党、豫西、淮海、渡江等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功勋。新中国成立后,陈康升任第十三军军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盘踞台湾的蒋介石不断叫嚣着要“反攻大陆”。为了保卫我西南边陲的安全,毛主席亲自点将派陈康入滇,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而后又任昆明军区代司令员。
尽管当时国内的解放战争已经结束,但蒋介石却贼心不死,他一边叫嚣着反攻大陆,一边则积极联络逃到“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第八军残部,妄图从云南向大陆进犯。
而为了达到此目的,蒋介石还专门派遣号称“游击战专家”的原国民党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秘密潜入缅北,搜罗残部、发展武装。在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残军数量竟一度发展到了三千多人,这无疑给我西南边境和缅甸当局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于是,从1957年开始,缅甸当局就曾多次表示,希望我军配合缅甸边防军对这支国民党残军实施清剿。
1960年,中缅边防部队正式对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部发动了进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而陈康将军就是当时我军的指挥员之一。
陈康将军出色完成了卫滇任务,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夸奖。后来,周赤萍将军还送给了他一幅字画,上面写着这样一首诗:“伏虎擒龙三十年,饮马黄河东海边。三军喜听将军令,敌寇不敢犯吾滇。”
1968年8月,陈康被任命为云南省革委副主任;1971年云南省委恢复后,时年61岁的陈康,又被任命为云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从1968年开始,陈康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地方工作上,直到9年后,即1977年12月,他才得以重新回到部队工作,后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他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年的时间,1981年11月离职休养,享受大军区正职的待遇。
陈康老将军早年虽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却凭借在革命斗争中的不断学习,最后硬是成长为了一名文武双全的开国将军,其不仅发表了很多重要文章,而且还主持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
所以,陈康将军的故事也告诉了他们一个道理:出身寒微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同样也会走向成功。
2002年5月23日,陈康将军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