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试运营,对公众开放。至此,昆明滇池绿道环草海段至晋宁最美公路段(爬齿山),实现共108公里的开放。

位于滇池之滨的绿道,循岸线、连山海、串湿地、过村居,宛如一条翡翠项链,勾勒出壮丽大城的旖旎轮廓,连接自然山水人文,串起城乡美好生活,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市民和游客尽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滇池绿道工程自启动以来,严格遵循以道守界、协同治理,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因地制宜、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的原则进行建设。全面保护现有自然山体、滇池、湿地、农田乡道等生态本底,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前提下,配套种植湿地绿化和水生植物,打造出野趣盎然的生态绿道,形成山水林田路湖的生态格局,并取得“以道守界”“依道带面”“串道活链”“借道展卷”四大成效。

绿道通过串联沿线生态湿地、文化景区、传统村落和田园风光等资源,推动湖滨生态空间综合整治,挖掘滇池流域旅游资源,带动沿线区域产业融合升级,实现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滇池黄金旅游岸线上最大、最全面的最美风景展示屏幕。

滇池有“高原明珠”之美誉,是昆明的母亲湖,对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大力抓好控源截污,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大力抓好精准防控,不断提升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大力抓好科学补水,加快畅通流域水循环;大力抓好生态增绿,持续提升滇池生态效益;大力抓好科技支撑,加强重点领域科学研究……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滇池全湖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Ⅳ类。

湖滨生态屏障基本形成。滇池环湖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约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湖滨湿地发挥了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且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轮藻、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重现滇池;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现有鱼类26种,有6种土著鱼类得到恢复,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视频 俸鑫洋)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