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不少细心的市民
在合肥多座公园惊喜地发现,
阳光照耀下的公园水域清澈见底,
能直接观赏到神秘的“水下森林”。
这一现象的背后,
实则是沉水植物“立大功”,
净化了水质,促进水体生态平衡。
合肥匡河水清澈见底。(图源:安徽商报)
2月18日,记者走进杏花公园,只见浅水区里的“水草”随波轻曳。一旁遛弯的李大爷感慨:“看到如此清澈的河水,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在逍遥津公园,带着孩子观察“水下森林”的刘女士分享:“要不是孩子问水底是什么植物,我还没发现竟可以看见水底,很好奇水下森林里种的是什么植物。”
“这些水草实则是沉水植物,像是天然的水质检测仪,它们长势越旺,水体就越通透。合肥常见的沉水植物包括菹草、苦草、黑藻等,通常在冬春季和夏秋季生长旺盛。”安徽农业大学田胜尼老师解释。市民发现的这些公园里水域之所以如此透明,除了气温低导致浮游生物减少、悬浮物降低等自然因素外,最关键的就在于水底栽培了大量沉水植物。
逍遥津水域的沉水植物
这些沉水植物如同水中的“守护者”,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水体生态平衡。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有助于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沉水植物的存在还能抑制藻类过度生长,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功能。
“在城市合适的水域,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加大沉水植物的栽培,有效净化水质。”田胜尼建议。
除了24小时运行的“水下森林”外,为维护长久良好水环境,需要保证水系畅通,构建好水体生态系统食物链。当水体浮游生物过多时,可投放一些滤食性鱼类,控制浮游生物的种群数量。当水生植物生长过于旺盛时,可投放一些草食性鱼类,控制水草生长。
杏花公园水域
早在去年,翡翠湖风景区便投放1600尾草鱼至水草密集区域,利用草鱼天然食草习性,以生态友好方式控制水草生长,丰富水生态系统食物链,促进水质自我净化。
值得注意的是,投放的鱼苗种类选择应因地制宜。当沉水植物不足时,要降低或清除水体草食性的鱼类数量。因为若这些“水下园丁”缺乏节制,很可能会将辛苦培育的“水下森林”变成“荒漠”。
来源:安徽商报 安徽日报
编辑:王楠楠
责编:左开勋 吴雯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