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会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启动仪式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召开。会议系统总结2024年工作成效,全面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现场发布并解读《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及配套政策清单,这也标志着重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进入新的推进阶段。
(供图)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大城市带大山区大库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大会上,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进有力有效,探索了一些经验做法,并现场晒出一组亮眼数据。
据介绍,过去一年,重庆市、区县两级已成立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构建起纵横联合、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
在引育乡村紧缺人才方面,重庆实施乡村人才培育“五万计划”,全年新增引育人才6万余名,有效缓解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工程技术等领域人才紧缺问题。如在培育劳务经纪人方面,新增1.2万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电商等为重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5.2万人次,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在人才下乡帮扶方面,采用“基层出题、专家揭榜”方式,实现派出、服务双向奔赴,选派专家服务团、退休“双高”、“三师一家”、科技特派员等下沉到乡村,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咨询等1.7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3820项,帮助发展特色产业27万亩,带动新增就业3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超5亿元。
在政策激励保障方面,适当放宽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政策,全年为乡镇事业单位引进急需人才5800余人。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增长机制,惠及基层事业单位人员14.3万人。深化乡村人才职称改革,645人获评高级职称,打破乡村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天花板”。
“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做好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关键要抓‘153’,即一条主线、五项重点、三大保障。”大会上,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用几句话,指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路线图”核心。
本次会议重点发布的《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由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会同19个市级部门,对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在集成现有政策、整合项目资源、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制定。
《实施方案》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导向,明确“两步走”战略目标:到2027年新增引育各类乡村振兴人才10万人,乡村人才振兴政策、项目、评价体系基本形成,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制度日益完善,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基本需要;到2030年,新增引育乡村振兴各类人才20万人以上,乡村人才振兴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基本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方案创新提出“六大人才发展专项+三大保障体系”实施路径,形成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从产业、生态、文旅、公共服务、专家帮扶、人才赋能等6个方面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
会议现场同步发布《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本年度将实施多项攻坚行动,比如实施产业服务团选派项目、“新农人”培养提升行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养项目、乡镇公共服务人才集聚项目等。
会议现场还举行了2025年重庆市“百团千人”专家服务团出征授旗仪式,今年将选派126个专家团队、1041名专家为126个受援单位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供图)
126个专家服务团专家团队中,包括107个“基层出题”、19个“专家发榜”,覆盖重庆37个涉农区县及万盛经开区(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全覆盖)。受援单位主要集中在渝东北、渝西、渝东南地区,共计89家,占据总量的70.6%。
项目主要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生态建设等领域,例如,推动黑猪优质育种与灵芝全产业链升级,探索稻油轮作、蚕桑循环利用与绿色防控新模式等等,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