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球危机?中国AI率先出手,行星防御系统成全球焦点

最近,一个名为“2024YR4”的小行星正在吸引全球的目光。它的直径大约在40到90米之间,并有可能在2032年与地球亲密接触。

尽管撞击概率仅为2.1%,但一旦发生,那就是天大的事儿。所以,全球科学家都行动起来,中国更是率先出手,对准外太空实施一项大动作。

1、小行星撞击,有多可怕?



小行星撞击可不是个小问题。

翻开历史书,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仿佛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地震”。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平静的下午被极大的轰鸣声打破——一颗小行星在空中爆炸,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瞬间化为乌有。虽然爆炸发生在无人区,但其威力相当于多颗核弹的集合,这足以让人感受到无力。

1980年,诺贝尔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指出,大约6500万年前,一场灾难性的撞击导致地球75%的物种灭绝,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恐龙。那次事件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撞击”,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海啸、地震、全球粉尘遮天蔽日……这些都是对生命直接的威胁。

还有1994年7月,那时候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造访木星,摧枯拉朽地在木星上留下了地球大小的撞击痕迹。虽然它没有来地球做客,但这一幕足以让任何一个天文爱好者心惊胆战。

2、全球科学家行动起来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教训,当这颗代号“2024YR4”的小行星被发现的时候,全球科学家都行动起来,展开密切监测,确保能在真正危险来临的时候未雨绸缪。而中国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正加紧努力,为地球防御谱写新的篇章。

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中国就已经铺开一张防御大网。据报道,不同于常规的单纯观测或拦截方案,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伴飞+动能撞击+伴飞”的混合防御系统。

具体来说,“伴飞”就是派遣一颗探测器和小行星一起“翩翩起舞”,随时监测其动向。一旦定位准确,便立即开始“动能撞击”——用特制的撞击器对小行星进行精准打击,以改变其轨道。

紧接着,任务还要再次进入“伴飞”模式,继续围绕小行星,对其受力后的漂移进行评估,并收集更多的科学数据。这套组合拳既能直接“修正”小行星的威胁,又能为后续防御措施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化解危机,中国AI率先出手



不难看出,中国想通过这次首创模式,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抢占先机,也希望在全球小行星防御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这个目标,中国还积极推动国间的合作。通过数据共享、联合研制和共同观测等多层次合作,为全球行星防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近年来AI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还为这一小行星防御方案,新增了AI技术。

期间,AI会在小行星检测、轨迹预测、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发挥优势。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科学家们能够迅速计算出小行星的运动轨迹,并对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

不仅如此,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关乎全人类未来的事业中,中国也推出了一些简单易用的工具,比如搜狐的“简单AI”工具,让普通人也可以实时获取小行星的监测数据,对太空动态了然于胸。

从长远来看,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小行星防御体系,为人类起一道坚固防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