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名家的学书历程,大部分人皆有“禅宗”经验,比如王羲之痴迷“道家思想”,时常抄写《道德经》,智永、怀素、八大山人等,乃是出家为僧,明朝“宗师”董其昌,亦是崇尚禅宗,很多学者不理解,禅宗和悟道,为何能影响书法?


古人曾说“书为心迹”,书法家笔下的线条,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就像《祭侄文稿》,字字沧桑枯涩,饱含血泪,把颜真卿的痛苦和愤怒,充分展现出来,令见者落泪,与之共情,当然这种高深境界,并非所有书法家,全都可以达到,需要较高的文艺修养、感知力和悟性。


为了提高它们,古代的书法高手,自幼评赏书画,通读四书五经,同时参禅悟道,让身心宁静,摒弃世俗杂念,提升思维境界,从万物之中觉察,汲自然妙趣,获得灵感,之后反馈到艺术创作,使其内含无限哲理,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就像“心学鼻祖”王阳明,虽然不如专业的书法家,经过系统的训练。


但是我们欣赏其字,狂放之中透露着遒和,意韵深远,足以比肩王羲之,除了王阳明,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创派人——“道家始祖”白玉蟾,字迹也达到“神仙境界”,据史料记载,他的天资极高,7岁能吟诗作画,16岁离家,云游四方,之后拜入陈楠门下,学习道家理念和医学,85岁被皇帝诏封为“紫清明道真人”。


依据古人的记载来看,白玉蟾看尽世间百态,历经人生沉浮,对于天地万物、世事轮转,皆有深刻感悟,而且自幼学识渊博,修养深厚,书法稍加练习,自然水平不俗,现实也的确如我们所料,元代黄玠赞叹曰:“仙人白玉蟾,题诗留素壁。笔势来翩翩,矆睒不可测。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


他的好友对其十分钦佩,水平高过张旭,即使他重生也无法匹敌,说道:“钟离歌,吕公篆,醉张颠”“得句直疑无李白,草书真个过张颠”,白玉蟾擅写草书,因身处南宋,彼时“尚意”遭到打压,经由宋高宗宣扬,书坛高举“复古”大旗,所以其字结合2种风貌,临学张旭、怀素、颜真卿、“二王”等人打基础。


而后根据“尚意”思想,融合自身禅宗气息,以及个性风格,比如北京故宫的《足轩铭》、上海博物馆的《仙庐峰六咏诗》,皆是生平的精妙之作,每一笔之间透露着,与自然山川相伴的深厚感情,褪尽人间烟火,如他所言“古藤怪木入吾书”,线条圆融遒实、婉转灵动,极具艺术性,无愧于后世称其“岭南书派第一人”。


您对白玉蟾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