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探秘我受益良多,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设计特点。同时两位建筑大师为保护中国古建筑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领略到了真正的‘栋梁’精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周君浩,体验到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后如此表示。

2月17日下午,他和同学们在学校美术教师曹思绮的带领下,走进趣看美术馆正在展览的《栋梁——梁思成与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循着春晚《栋梁》的旋律,体验了一节特别美妙的美术课。


同学们在美术馆观察中国古建筑模型


同学们在美术馆观看展品

将美术课堂搬进美术馆,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学生们将收获哪些独有的教学效果?

正在美术馆展览的《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推出了近400件珍贵文献,涵盖手稿、草图、测绘稿、打字稿、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丰富的文献形式,其中不乏珍贵原件与高精度复制件,让前去观展的同学们大开眼界。其中,梁林夫妇的《营造法式》手稿与测绘图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什么是斗,什么是拱?是悬山顶、歇山顶还是庑殿顶?同学们每个人手拿一本曹思绮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走进展厅,带着探究性问题近距离观察中国古建筑“独乐寺”“佛光寺”的建筑模型,以探究的形式寻找着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斗拱”结构之魅,感受着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智慧之妙,更真切地体会中式建筑独有的美感。

“在美术馆里,学生们可以在真实的学习情境里沉浸式地观察、发现、探究和寻找问题,体验和传统课堂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展览中有几个古建筑模型在校内课堂中是难以呈现的。”据美术教师曹思绮介绍,这节特殊的美术课源自艺术美术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营造家园》。此次“栋梁”展览内容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外,学生在展品前可以即时讨论交流,现场寻找问题和答案,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是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

场馆教育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据曹老师介绍,为了应对挑战,她在前期准备了大量补充资料,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场馆内的现场课程与校内课程有什么区别?两者应该如何融合?”最终,她意识到在美术馆中的场馆教学应该让学生去充分体验、尽情探索。


同学们沉浸式观展

“哇!”“太赞!”观展过程中,同学们不时发出感叹声,他们观察古建筑模型,观看珍贵影像,和老师同学讨论,氛围热烈。当他们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几日,正是梁、林两位建筑大师发现中国现存唐代建筑“佛光寺”,打破日本学者对于中国没有唐代建筑之说,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时候,各个都激动不已。这堂艺术课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古建筑的探究热情,更激起了同学们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守护之心。

“今天我第一次听到梁思成先生的真实声音,很震撼。通过参观斗拱屋顶形式,我领略到了跨越千年的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认识到了中国古建筑的营造之妙。”

“何为栋梁?原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要有高度,强度,心胸,还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

“通过了解林徽因的美术生涯,我发现林徽因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大师,她还以文学的笔触勾勒出独属于中国建筑的美感,为今天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也更加懂得了心中有梦就要努力去追,努力实现。”同学们纷纷提及自己的感悟。

近年来,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文化是虹口推出“虹口是座博物馆”主题文艺活动的初衷。据悉,该活动属于虹口区“社会大美育”之“虹口是座博物馆”系列活动,在虹口区教育局、虹口区文旅局携手合作下,后续活动还将不断开展,虹口的学生都有机会走进这座“博物馆”感受虹口独特的底蕴。

此外,作为“文教结合”的重要举措,虹口区教育局、虹口区文旅局分别为同学们颁发了“我是古建筑小小守护者”证书。证书上印着这样一段文字:

“何为栋梁?栋梁是要有高度的;栋梁是要有强度的;栋梁是要有跨度的;栋梁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栋梁的心胸使得压力变成了快乐,栋梁的快乐可以感染整座建筑。”

这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写在展览前言的一段文字,更是虹口区“社会大美育“之”虹口是座博物馆“系列活动中对同学们的期许。正如梁思成父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强则国强,期盼同学们观看展览后立志成长为国之栋梁。


“我是古建筑小小守护者”证书

此外,活动还邀请了虹口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胡军;上海音乐学院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校长沈涌;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校长王新旺;趣看美术馆馆长赫海龙;长宁区中学艺术美术教研员陈翔;晋元高级中学艺术学科主任江浩;上音北虹教导处副主任、虹口区中学艺术(美术)教研员(兼职)施荣以及上海书画出版社代表、虹口区中小学艺术(美术)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了主题为“如何利用场馆教育开展美育课堂”的小型论坛。


活动现场

论坛上大家围绕如何创设真实情境,将教材与生活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AI 的到来,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施荣指出,面对AI技术的数字化、虚拟化特征,走进真实的场馆,重返现场情境不失为开展美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在他看来,场馆教育的情境是真实的,方式是多元的,影响是长远的。

趣看美术馆馆长赫海龙表示,“栋梁”展是趣看美术馆的第一个展览,对于场馆而言也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社会大美育“的责任,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学校提供

轮值编辑:徐瑶君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