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痛苦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BDD)是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对躯体症状痛苦体验深刻并过度关注这些症状,进而产生反复就医行为,引起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但识别、诊断和治疗率偏低。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躯体症状障碍研究组组织成立共识编写专家组,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已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反复讨论制定专家共识。共识回顾躯体痛苦障碍的概念变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诊疗现状以及病程预后,就躯体痛苦障碍的治疗提出较明确的推荐意见,以期为精神科及其他专业同仁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此种疾病提供依据。



躯体痛苦障碍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频繁的上腹疼痛、呃逆、反酸、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还有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脊背疼痛、盆腔疼痛等,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酸痛及胀痛等;以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为主要或者伴随症状也较为常见,如面部发热或潮红、出汗、恶心、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但上述症状均缺乏相应程度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患者通常先在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就诊,由于症状顽固且难以确诊,他们不断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却收效甚微,甚至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以往,BDD 的诊断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医生准确识别它的难度。在流行病学方面,虽然目前缺乏精确的患病率数据,但以往研究表明,它在普通人群、初级保健机构和临床各专科中并不罕见,且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心理社会因素如童年创伤、长期与慢性病患者共同生活等可能埋下隐患,误诊、误治等医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视。生物学方面,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导致平时不被患者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患者注意力由外部转向身体内部,同时因对症状的焦虑导致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如神经内分泌、血液生化等改变),生理变化信息被上传并感知,导致患者表现为躯体症状。

在鉴别诊断方面,首先得排除躯体疾病,并注意区分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症状。可使用躯体不适综合征检查表(BDS)、患者健康问卷(PHQ-15)、怀特利指数(WI)、简要疾病感知问卷(BIPQ)和数字评定量表(NRS;包括症状强度和症状对日常活动的干扰两个方面)等进行评估。

BDD 的治疗原则包括:重视医患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谨慎判断和处置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症状,适当控制患者的检查和治疗需求,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推荐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联合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尽管提倡心理治疗,但药物治疗仍是临床中治疗 BDD 最常用的干预方法。无论是否共病焦虑和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仍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

对于BDD患者:推荐首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II 级推荐,B级证据);联合应用针灸疗法(II级推荐,A级证据)或迷走神经刺激(III级推荐,B级证据)有助于减轻症状。

对于难治性的严重BDD,推荐在评估身体状况和避免禁忌证的情况下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III级推荐,B级证据)。

心理治疗

对于BDD患者,心理治疗中首选认知行为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生物反馈治疗(II级推荐,B类证据)与催眠治疗(III级推荐,B级证据)对躯体症状也有明显疗效。

BDD往往给患者带来极为痛苦的体验,通过该专家共识,可以让临床医生加深对BDD的认识。对于非精神科医生,可依托该专家共识进行参考,避免患者在多个科室反复就诊,加深痛苦体验;对于精神科医生,可以更明确BDD的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躯体症状障碍研究组,胡建,马现仓.躯体痛苦障碍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2):65-75.

以上内容由依瑞德集团医学中心整理,

有不足之处请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