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昆明市发改委高调发布年度重大项目计划,宣布将实施350项市级项目,总投资485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7.1亿元,涵盖综合交通、城改、医疗、教育等领域。其中,24项“重中之重”项目总投资超1441亿元,昆明长水机场改扩建、西客站枢纽等工程赫然在列。然而,这份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却在民间引发了强烈争议——“GDP才8000亿的城市,一年砸5000亿搞新项目,烂尾楼和过渡费却没人管?



在滇中新区一处停工多年的楼盘前,购房者齐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布满灰尘的购房合同:“2019年花光积蓄买的房,现在连地基都没打完。政府年年喊保交楼,可钱都拿去盖新机场、修地铁了!”她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昆明目前至少有20个烂尾项目,涉及数万家庭,滇中新区、草海片区、凉亭片区等地尤为集中。而2025年的计划中,仅提到“保障性住房13个项目,投资17.9亿”,对比4856亿的总盘子,这一投入被市民嘲讽为“杯水车薪”。

城市建设(含城改)是2025年昆明的投资重点,78个项目中有45项涉及城市更新,包括西山区29号片区棚改、麻园城改等30个城改项目,年度投资超百亿。然而,这些光鲜的规划却与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刺眼对比。



在昆明西山区草海片区,拆迁户张先生一家已在临时板房住了整整12年。“当初承诺3年回迁,现在过渡费还欠着几十万,房子连影子都没有!”他愤慨地说。类似案例在昆明并非孤例。据维权组织统计,草海片区至少有5个拆迁项目拖欠过渡费超10年,涉及数万人,而相关部门回应始终是“资金未到位”“正在协调”。

五华区昭宗片区、官渡区普自社区等6个“重中之重”城改项目,今年计划投资超40亿元。但市民质疑:为何总有钱开发新区,却无力解决旧账?在普吉路以东片区,村民王大爷指着杂草丛中的拆迁工地:“小普吉村拆了5年,补偿款还没给齐,现在又要拆隔壁村?这届领导的钱怕是又用到了刀背儿上!”

2025年计划中,教育类投资31.5亿元、医疗类26.4亿元,云南财经大学安宁校区、昆华国际医院等项目被重点宣传。但民众的体验却与官方叙事大相径庭。

在呈贡区,新建的60班小学被寄予厚望,但家长刘女士直言:“我家孩子去年入学,还是被分流到10公里外的学校。盖再多学校,师资和配套跟不上有什么用?”数据显示,昆明主城区小学学位缺口年均超1.5万个,而2025年教育投资中,仅少数项目明确增加学位供给。

昆华国际医院作为“重中之重”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但凉亭片区居民赵先生并不乐观:“东市区连社区卫生中心都缺人,建三甲医院就能解决问题?我们更需要基层医疗资源!”而经开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虽计划年内开诊,但周边交通配套尚未启动,患者就医仍面临实际困难。



受访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指出:“昆明近年来的发展陷入‘项目依赖症’,通过不断上新项目拉动短期GDP,却忽视存量问题化解。这种模式导致财政资源错配,民生领域长期失血。”他算了一笔账:若将5000亿投资的10%用于保交楼,足以解决当前所有烂尾项目,但现实是“新项目有政绩可见,旧问题却无人愿碰”。

城市规划专家则认为,昆明的症结在于“摊大饼”式开发:“从呈贡新城到滇中新区,再到草铺片区,每个新区都留下大量烂尾楼。政府应首先评估土地和财政承载力,而非盲目跟风投资。”

在社交媒体上,#昆明烂尾楼#话题阅读量超2亿,实地探访后,有关这一话题的声音更是不绝如缕。

在滇中新区小哨地块,保障房项目工地上杂草丛生。47岁的马先生2018年购入期房,如今每月仍要还贷5000元,却连楼盘地基都未见过。“政府说纳入‘白名单’了,但工地还是没人,银行催款电话倒是一个接一个。”他苦笑道。类似项目在昆明“白名单”中占比超30%,但资金到位率不足50%。

“拆迁时承诺每月3000元过渡费,现在拖欠了58个月,累计近17万!”西山区拆迁户张强展示着一沓催款单。据民间统计,草海片区约3万户家庭被拖欠过渡费,总额超20亿元。相关部门回应“资金紧张”,但同期城改项目年度投资却超百亿。



“政府说保交楼完成70%,但我们小区明明在名单里,为什么还是停工?”五华区别样幸福城业主陈女士质疑。尽管官方宣称已交付近80个烂尾项目,但多个“已交付”楼盘实为“半成品”——电梯未装、水电未通,业主被迫住进“毛坯危房”。

草海片区维权代表周女士的话令人心酸:“我们不反对城市发展,但请先解决历史欠账。当普通人的一生积蓄变成水泥废墟时,再宏伟的蓝图都是讽刺。”

昆明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被列为“重中之重”,年度投资8亿元。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同属“重中之重”的普自村二期城改项目,因专项借款未到位,回迁房建设停滞。市民戏称:“西客站是‘门面工程’,我们的回迁房是‘门面后的废墟’。”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昆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撕裂——一边是长水机场双航站楼的宏伟蓝图,一边是草海片区拆迁户的绝望呐喊;一边是24个“重中之重”项目的高歌猛进,一边是滇中新区烂尾楼的沉默控诉。

“我们不反对发展,但求政府先把欠我们的过渡费发了。”这是数万市民的共同心声。当GDP增长与民生福祉渐行渐远,当万亿投资与百姓血汗钱形成刺眼对比,昆明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起重机,而是一把丈量民心的标尺。

(本文素材来源:昆明市发改委公开文件、市民访谈及社交媒体舆情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