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包括上海在内的36城开始了先行试点,去年底,开始铺开至全国,明确是“个人自愿参加”。然而近期,却有不少网民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个人养老金账户“被开户”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被开户”的情况呢?
春节前,张女士想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却发现自己居然在去年就已经“被开户”了。“银行跟我说,你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是由你们公司统一安排开立的,但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文字、信息、还有电话的通知。”
“人在家中坐,账户天上来”,类似的反映,在社交平台上比比皆是。 市民贾先生也投诉称:“我一查我的天,我的账号竟然也有一个,可以随便操控我的银行账户,这事就很可怕的。”
记者发现,目前投诉最多的“被开户”情况,是银行与代发工资的企业合作,为员工进行批量开户。
“企业财务直接给我一批名单,我只要有他名字身份证,就可以帮他做批量的开户了,这种情况下其实很多人是意识不到的。”某银行个金部负责人解释道。而另一位银行支行负责人则表示:“企业这边如果能够批量办养老金的话,给公司一些其他上面的一些福利。”
这背后其实是银行业内严格的量化考核压力,记者随机问了多家银行网点,家家都背负着指标。“我们这次设了一个年末年初指标,两百多个吧。”“每天全国所有省级分行都会排名的,会通报做代发工资的企业开通比例多少。”“全年指标应该是5万户左右,完不成就扣钱呀。”
于是,为了完成指标,一些银行的违规操作花样百出。在网上,搜索“个人养老金”关键词,能找到大量“地推”服务,进商超或进村,用赠与小礼品等方法,吸引老年人来授权开户,35-75元一个,有的甚至表示能和银行对公签约,且能确保不销户。
瞿月龙律师表示,要批量开户,企业和银行都必须告知本人,至于通过第三方引导开户等行为,也明显违规。“地推的代理机构直接跳过银行的权限范围,去为客户办理实名认证,办理开户的业务,甚至代客户签字这种情况,那当然是不合规,甚至是违法的。”
专家介绍,因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且资金提取期相对靠后,因此对于各家银行来说,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对银行来说有个比较长期的蓄水池的稳定性效应,是个比较好的长期资产。”业内人士葛玉翔说道。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在施行之初,制度仍待优化,因此很多人还保持观望态度,试点两年多来,上海地区个人养老金账户虽有近500万户开户,但户均缴存规模仅有约2200元左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指出:“这是很大的一个潜力的业务,目前参与率也比较低,规模还比较小,要降低这种‘被开户’的现象,其实还是要从金融机构监管的角度出发。”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次“被开户”之后,消失的是最宝贵的信任。“我自己开设这个账户我并不反感,但是我的信息被盗用了之后,我当然很生气,没有信任感可言了,我准备把这家银行所有的卡都销掉。”
在银行业内看来,个人养老金市场,目前还是一片蓝海,为了争夺潜在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一些银行,为了拉新开户,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违规操作。但是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仍在试点推广的节骨眼上,很多人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本就还在观望阶段,如果“被开户”的情况频繁发生,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纠偏,那么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这一制度的信任和期待,让好制度的推广和实施蒙上阴影。
看看新闻记者: 新闻透视记者综合
编辑: 尤颖慧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