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谋朝篡位的野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马懿真正下定决心要篡权夺位的时间节点,则是从他装病开始。
先来看司马懿篡位的野心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司马懿活得比较久,他一生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
首先,在曹操时代,谋权篡位这种事情,他估计是想都不敢想的,毕竟那时候司马懿也刚刚步入仕途不久,实力微弱,曹操手底下的那些元老大臣,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碾压司马懿。
所以,这时候的司马懿,根本不敢有谋权篡位的心思,他的野心顶多停留在升官加爵这个层面。
但是司马懿那时候跟曹丕走得比较近,后来到了曹操统治末期,干脆让司马懿担任太子中庶子,专门辅佐太子曹丕。
曹操去世后,曹丕篡夺汉朝江山,自立为帝,作为曹丕还是太子时代的嫡系心腹,司马懿的身价自然是水涨船高。
曹丕登基后,曾经两次亲征东吴,而留守许昌这种重责大任直接交给了司马懿,曹丕不在许昌期间,魏国朝政大事,基本上都是由司马懿在处理。
在曹丕统治的6年时间里,司马懿是不可能有谋权篡位野心的。
因为他虽然是曹丕的心腹重臣,但曹魏的元老级功臣很多都还在,司马懿属于新崛起的权贵,他的资历、威望和那些元老功臣比起来,差得远,所以影响力有限。
最关键的是,司马懿虽然深受重用,但没有掌握兵权,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所以,这个阶段,司马懿的野心一样只能停留在建功立业,加官进爵,最后做个青史留名的名臣也就罢了。
而曹丕命短,只当了6年皇帝就病死。
在临死之前,曹丕传位于太子曹叡,命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
这一刻,司马懿步入仕途已经整整18年,终于混到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但是,司马懿虽然是辅政大臣,但他的权力是受到制衡的,因为曹丕一口气任命了四个辅政大臣,司马懿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司马懿以外,另外那三人都不是善茬,而且资历、威望甚至比司马懿更高。
曹真、曹休早在曹操起兵创业的时候就跟着一起打天下了,属于元老级人物,在曹魏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
陈群是文臣,当年曹操击败吕布时,招揽到的人才,此人堪称治世之才,是一代名臣,其资历、威望也在司马懿之上。
最关键的是,新任的皇帝曹叡也不是个善茬,此人权谋、城府丝毫不比当年的曹操差。
他登基之后,非但没有大权旁落,而且还几名辅政大臣各司其职,他作为皇帝牢牢掌控大权,统御全局。
曹叡统治的这些年,也是司马懿在军队中建立威望的时间节点。
因为曹叡时代,正好就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时间点,而且东吴那边也不安分,辽东的公孙渊也在搞事情,曹魏可以说是四面都是敌人。
司马懿在这期间,先是率军挫败了诸葛亮北伐,接着又北上讨伐公孙渊,并将其一举攻灭。
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司马懿在军队中建立了较高的威望,也培养了不少心腹将领。
此时其他三个辅政大臣都已经先后去世,剩下的大臣中,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他司马懿都是最高的,此时的司马懿无疑就是三朝元老,功勋卓著。
但这个阶段,司马懿依然不敢有谋权篡位的野心。
因为皇帝曹叡是个掌握帝王之术的厉害角色,而且统治能力超强,始终掌控大权,司马懿在他手底下打工,也只敢低调做人。
而且曹叡对司马懿也十分器重,他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仕途也很顺,也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对他来说,要地位有地位,要仕途有仕途,过得很好,这种情况下,谋权篡位失败的概率90%以上,收益根本没有,风险则无限大。
所以司马懿是既没有夺权的本钱,也没有动机去思考谋权篡位之事的。
然而,曹叡也是个短命皇帝,年仅36岁就病逝了,临终之时,曹叡原本是打算让曹宇做首席辅政大臣的,结果曹宇自己再三推辞,加上有俩谗臣进献谗言,最终首席辅政大臣的位置给了曹爽。
曹叡死后,继任的皇帝年仅8岁,朝政大事由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决定。
但事情的发展出乎司马懿的预料,司马懿的野心也是从曹叡去世后的几个月开始滋生的。
曹爽掌权后,最开始的一个月还对司马懿客客气气,大事小情都找司马懿商量着办。
谁知,一个月后,曹爽身边的一群狐朋狗友给曹爽出主意,认为朝廷大事只能由一个辅政大臣说了算。
还列举蜀汉那边诸葛亮的例子,说当年刘备任命诸葛亮和李严为辅政大臣,可人们只知道有诸葛亮,不知道有李严。
蜀汉的大小事务也都是由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
如今曹爽是大将军,首席辅政大臣,这朝廷大小事务就应该曹爽一个人说了算,因此朝政事务没必要找司马懿商议。
这帮人还给曹爽出主意,让他夺走司马懿手里的权力。
曹爽在权力的诱惑下,也想大权独揽,不愿让司马懿分他的权,于是对司马懿展开了行动。
不久之后,在曹爽等人的操纵下,司马懿的职务从太尉升至为太傅。
太尉属于三公之一,而且在当时是有实权的,而太傅的地位则在三公之上,但没有实权,是个闲职。
此举意图很明显,这是明升暗降,明着是给司马懿升职了,但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实权。
从此以后,朝廷大小事务,百官奏章都优先全部交给曹爽处理,而曹爽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在司马懿之前对各种奏章给出处理意见,然后找皇帝盖章。
这些事务原本应该跟司马懿商议再决定的,现在曹爽虽然见面时对司马懿客客气气,但对于一切朝政事务都自己做主,根本不再去询问司马懿的意见。
此外,曹爽还将自己的心腹大量安插在朝廷的核心要害部门,以便于更加牢固地控制整个朝廷,还对一些正直的大臣,采取打压政策。
那些不属于曹爽的势力很快被清除出去,连军队中都安插了大量曹爽的人。
就这样,司马懿被彻底架空,被迫靠边站,变成了吉祥物。
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站在司马懿的角度,他从曹操时代开始入仕,奋斗了半辈子,在文官体系中干了很多年,又率领军队打了很多仗,几十年才爬到这个位置,现在他曹爽一下就夺走了自己的一切。
司马懿能甘心吗?显然是不能的。
毕竟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今非昔比了。
作为一个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元老,在朝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威望,又在军队中带兵多年,打了很多胜仗,他司马懿已经在军队中建立了较高的威望,培养了不少心腹。
加上现在又是个8岁的小皇帝在位,正是“主弱臣强”的局面。
最关键的是,曹爽虽然攻势凶猛,但此人没有头脑,就是个纨绔,只要收拾掉曹爽,便可以大权独揽,成为像霍光那样的人物。
但他不能轻举妄动,因为此时人心还在曹家,曹爽刚刚上台,还没有干出太多出格的事情,形象并未受到破坏,支持者也比较多,如果司马懿贸然和曹爽摊牌,他没有胜算。
所以,司马懿唯一能做的就是隐忍,以装病的方式退出参与朝政事务。
因为他发现,曹爽就是个纨绔子弟,贪婪无度,骄奢淫逸,只有先退避三舍,让曹爽去折腾,当他在权力中迷失自己,开始各种疯狂作死的时候,就是曹爽大失人心的时候。
到那时,司马懿再动手,就是顺应人心,不仅自己在朝中和军中的心腹会支持自己,那些原本支持曹爽的大臣也必然有大量的人倒向自己这边。
果然,曹爽接管权力,大权独揽以后,开始了花样作死。
曹爽掌权期间,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越来越无法无天。
在此后的10年里,曹爽干了如下几件事,直接造成了众叛亲离的致命后果!
1、排斥异己,打击对自己不顺从的大臣,得罪一批人。
2、纵容其党羽瓜分了朝廷在洛阳、野王两地的数百顷桑田,并霸占皇室汤沐封地作为私人产业。
这些人还依仗权势窃取公家财物,借机向各个州郡索取财物。各州郡长官摄于曹爽的权势,都是敢怒不敢言。
此举乃是一大败笔,不仅得罪了朝中大臣,还得罪了各个州郡的官员,属于是大面积得罪了大量的人。
3、曹爽竟然染指了先帝曹叡的女人,他私自把曹叡的七八个才人纳为了妾室,这事儿在在古代是很严重的道德问题。
曹爽来这么一出,虽然没得罪什么人,但这种败坏道德的行为已经足以让他大失人心。
4、曹爽试图打赢一场对外战争,好在军中树立威信,于是发兵伐蜀,结果大败而回,非但没能树立威望,反而给自己留了一个污点。
5、曹爽生活奢靡,骄奢淫逸,这让很多正直的大臣看不惯。
最严重的是,曹爽平时吃的、穿的、出行车马等等,都按照皇帝的标准,俨然他才是皇帝一样,这又是大失去人心的败笔。
10年以后,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由于曹爽的种种作死行为,他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司马懿之所以能迅速控制局面,并且十分顺利地掌握大权,就是因为曹爽已经失去了人心。
当时司马懿毕竟是曹叡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而且又是四朝元老,他出山掌权,有很多人是支持他的,包括大量被曹爽得罪的人,都站到了司马懿这边。
所以,司马懿发动政变,在当时可以说是顺应了人心,利用大势为自己的夺权行动加持。
而他为了等曹爽众叛亲离这一天,整整等了10年之久。
要说司马懿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篡权夺位的野心,那大概就是从曹爽架空他的那一刻开始的吧。
这其实有那么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味道。
司马懿奋斗了一辈子才得到的权势,曹爽一夕之间就把他彻底架空,这就是在夺走属于他的一切,他当然要夺回来。
更何况,如果任由曹爽这么打压下去,他整个司马家族的人在仕途上也必然是遭到打压的,这也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
然而,当司马懿政变成功,掌握大权以后,为了确保自己和家族既得的权势,他又必须防着有人搞垮自己。
怎么防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干掉所有异己势力,并且无限加强自己的权力,同时大量安插家族成员以及心腹到要害部门,以巩固权势,直到最后彻底铲除所有威胁,架空皇室。
甚至最终夺取皇权,自立为帝,自己来掌控这江山。
人一旦掌握了权力,没有人会愿意主动放弃,更不会有人会愿意自己的权力被人染指,司马懿也不例外。
所以当他夺回权力以后,剩下的就只有篡位这条路了。
权力场就是江湖,一旦卷入进去,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