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志愿军与武装到牙齿,拥有绝对制空权,制海权的美军相比,志愿军一缺重炮,二没装甲兵,在战争的初期也没有航空兵
,整个战争期间更没有海军。在这场极不对称的战争中,我军只能用肉体去对抗敌人的钢铁烈焰,付出了极大的生命代价,据志愿军老兵讲,我军有60%以上的战士是被美军的炮弹和航空炸弹炸死的。
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和防空,白天又不能行动,滿天空的敌机扫射轰炸不分目标大小,见人就炸,见物炸物,入朝部队全部汽车只有1300辆,仅仅一个月就炸了1000辆,38军入朝配了100辆汽车,入朝仅20天就只剩了6辆可以跑。志愿军毫无防空力量,唯一的36门七五高炮还留了12门保卫鸭绿江渡口,天可怜见,区区24门高炮能起什么作用,而且这些老掉牙的高炮全是日本人留下来的,连膛线都磨得精光,那炮弹打得准吗?只有躲着。
为了躲避轰炸,所有部队行军都是昼伏夜出,所有的战士头上都顶了一顶用树技树叶扎成的防空圈,手臂上都绑了一条白毛巾便于夜间辨识。
所有的作战绝大多数都是在夜间进行。
在长津湖战斗中,我九兵团集中优势火力,准备一举残灭美王牌陆战一师,针对我军火力方面的弱点,美军由坦克、装甲车,重炮、轻重机枪组成了环型阵地,即使是美军临时组成的环形阵地,我军也无法攻破,依靠手中主要的武器手榴弹去攻打,就是以卵击石,被围美军躲在里边不出来,志愿军战士只好望着瓮中之鳖叹气,最终让美陆战一师死里逃生。眼望着逃跑的美军,战士们急得直跺脚,唉,要是有大炮就好了,哪怕是只有一门。志愿军战士多么期盼有自己的重炮啊。
到了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在前线欲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终于等来了一个大杀器____”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二战时期苏联研制的威力无比的火箭炮,正式各称为BM___13,“喀秋莎”原是苏联一位美丽姑娘的动人名字。“二战”中,斯大林称炮兵为战争之神,而火箭炮发明后立刻成为神中之神!二战中,无数德国人在火箭炮铺天盖地的齐射中尸骨无存。它的威力之大,让德国兵闻风丧胆。苏联大兵欣喜若狂,将最喜欢姑娘的名字“喀秋莎”送给了这种威力无比的火箭炮。斯大林为讨苏联大兵们的欢心,还真将这种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火箭炮。
一发“喀秋莎”火箭炮弹的威力能顶三个大威力的榴弹,一个团一次齐射就是一千多发火箭炮弹同时发射,其威力可想而知。而打一发炮弹也是比较昂贵的,在当时一发炮弹值6两黄金,折合几千斤大米,为了节省弹药,一般战斗是不会轻易使用的。
在第四次战役前夕,120门火箭炮进入我军序列,由于我军战士多为文盲和半文盲,很难学会这种技术兵器,因此苏联专家手把手地教给我们的战士,以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这种武器,经过近四个月的培训,中国的炮兵终于掌握学会了这门技术。
对于这支中国唯一的火箭炮部队,彭德怀非常重视,他勉励将士们:
“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军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的进行闪电袭击!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不久,“喀秋莎”火箭炮便开始发威了。在第四次战役的天德山战斗中,当美国步兵在坦克压阵下羊群般的漫向天德山时,火箭炮几阵排射过后,中国战史记载:“敌集结位置打成一片火海,活像刚出炉的铁水,灌滿了山沟、平地,顷可间,敌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参战的老兵说:“当我们冲上阵地时,被眼前的一幕完全惊呆了,大片美国士兵尸体被烧焦,被炸烂,还有完整的尸体有的跪着,有的坐着,经查看无弹片伤痕,但每个尸体的耳朵、鼻子、嘴巴全都流血,战士们感到非常惊奇和不解,后经苏联专家解释这是被震死的,可见其爆炸威力如此之大。
1951年9月1日,21师203团奉命支援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到我后洞里的美笫7师的两个营,直到这时,美军还不知道我军已经引进了苏联“喀秋莎”火箭炮,还以为我军是一年前火力贫弱的轻步兵部队。因此,他们放心大胆地向我军阵地发动了猛攻。
就在这时,203团的24辆“喀秋莎”,突然对进攻我军阵地的美军发动了齐射,转眼间,384枚火箭弹就象无数条火龙打向敌军阵地,猛烈地爆炸一下子覆盖了美军的两个营。打得敌人尸横遍野,此战中,美军两个营被彻底击垮,死亡700多人,从截获的无线电中,志愿军听到了美军通讯员歇斯底里的狂呼:
“敌人火力太猛烈,请求支援!”
在以往,我军总是承受美军优势火力的荼毒。如今,美国人也尝到了重磅炸弹的滋味。
当“喀秋莎”大显威风后,中国士兵和朝鲜士兵狂热地爱上了它,称其为“炮兵之王”,行军路上哪怕再挤,一见到有“84”车号的车都高兴地主动让路。”84”是“喀秋莎”部队在朝鲜的车号。
1951年10月,202团的“喀秋莎”火箭炮再大显神威,而对手是志愿军的老对手美国骑兵1师。针对火箭炮射速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我军祭出了“诱敌深入”的战术。
反击战发起的当晚,202团于涟川之青木洞等地域占领发射阵地。我军步兵对美骑1师阵地发起了进攻。敌军见我军杀来,忙不迭地钻出工事与我军交锋。
当美国人刚刚探出头,就见数百枚火箭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在尖利的呼啸声中扑向自己。还没等他们喊出声来,就被炸的粉身碎骨,此战中,美骑1师付出了800多人的伤亡,只好慌忙退出阵地。
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也是中国军队仗打得必较“阔气”的一次,中国军队调集了133门大口径火炮,30门120迫击炮,怒吼了4个小时,发射了40余万发炮弹,一个炮手拉断了三根拉火绳,最后还接了根钢丝。
“喀秋莎”火箭炮也再显神威,我火箭炮209团以密集而猛烈的火力,重点打击排成密集的美步兵,并有力支援了我军步兵,巩固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在喀秋莎火箭炮排山倒海、如同火山爆发一般的攻击下,敌军据守的山头几乎都被炸平。一位志愿军老战士谭秉云在战后回忆时曾这样评价“喀秋莎”火箭炮:“ 美国人的武器不知比我们好多少倍,朝鲜这场仗能打成这样,还得感谢苏联老大哥,如果不是他们送来的“喀秋莎”火箭炮,结果还很难说,那东西厉害的不得了,连美国人都没有,一阵齐射过去,美军阵地基本没活物了。”
11月4日是上甘岭战役最后的一天,在侦察兵的指示下,当日凌晨4时30分,火箭炮全团齐射,千发炮弹倾刻间轰平了敌军每天进攻前集结的树林,中国军队至今也搞不清、美军永远也不会透露这次炮击中真实的伤亡数字,只知道敌人在轰炸中全都死光了。
在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下,我军成功的守住了上甘岭,让敌军付出了2倍于我的损失,在朝鲜战争中,这种伤亡比是很不多见的。
这场战役也是中国炮兵的胜利,没有他们打出去的四十余万发炮弹,中国步兵无论如何也守不住那两个小高地的。
“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最后一次逞威,还是在最后的金城战役。此战前,美国等联合国军已经决定签署停战条约,然而南朝鲜李承晚对此怒不可遏,他自不量力,决定撇开盟友,单独和我军打到㡳。
在彭德怀的布署下,志愿军决定让南朝鲜军彻底明白明白,他们到底有几斤几两。志愿军集中了1100门火炮,又用10个运输团备足了炮弹,对敌军实现了2:1的火力优势,在金城战役中对敌军形成了强大的火力优势,我军决定用惊天动地的一次爆破,为朝鲜战争画上一个句话。
7月13日晚21点整,20兵团对南朝鲜军展开了势如山崩的炮击,与此同时,喀秋莎又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威,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南朝鲜军阵地被打成一片火海,我军喀秋莎火箭炮阵地,简直就像一坐喷发的火山。
拿破仑曾说:“大炮是战争之神”,眼看着一发发炮弹怒吼的射向敌群,志愿军将士终于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因此情不自尽地高呼“炮兵万岁!”
面对此情此景,那些身经百战的兵团首长、军长、师长、团长,谁也没有见过如此壮烈的火炮齐射场景,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阔气的仗,战士们就像小孩子一样激动地欢呼雀跃,很多人眼里都淌着泪,他们或许在想,如果早一点拥有这些大杀器,烈士们就不会用血肉之躯与敌人的钢铁作战,如果早点有喀秋莎,在战场上被敌人大炮活活炸死的志愿军勇士们,是否能够亨受新生话呢?
写在最后的话:
笔者入伍曾在火箭炮团,对该炮略知一、二,
该炮是苏联制造,射程为10公里,该炮是在一辆十轮大卡车上安装了上下两排钢轨,每排八条
钢轨,每个钢轨装一发炮弹,装滿为16发炮弹,该炮在驾驶室内用电子发射,可单射和齐射。炮弹长而重,必须3人装填,一人扛炮弹,两人辅助,缺一不可。根据炮车的特点,扛炮弹必须是有力气的小个子。
该炮射击考核为弹着炸点离目标直径50
米为优秀,100米为良好。该炮有炸不死可震死的特点。我在一次看实弹射击时,离炮车10米远,按规定蹲下,捂住耳朵张开嘴,炮弹一发射,震得我耳朵嗡嗡响,有近十分钟听不到声音,如果在炸点会又是怎样的,可想而知。
据我团曾参
战的领导说,在战场上离炸点近的会被炸的粉身碎骨,远的虽然是完尸,但会被震的嘴、耳、鼻出血而死。
自1972年,我部队全部换装了国产炮筒式19管的130火箭炮
。以后发展到24管48管等,后来发展到卫士1、卫士2精确制导火箭炮,射程也由原来的10公里到现在的近4O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