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世界军事史上后果最严重的武器泄密案!
在今天这个连BBC都狂吹中国,各种国产品牌相继崛起的时代,中国人已经很难对外国的任何商品提起兴趣,更别说是一款玩具。
但这个东西,是个例外,每每出现都会令人心生敬意,网友们纷纷直呼真硬,这都能搞到,无论军迷群体还是胶佬圈层都公认,这绝对是“SSR级的圣遗物”。
这个史诗般的玩具,就是美国Revell公司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售的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而之所以它能拥有如此尊贵的历史地位,是因为这件玩具拥有一位顶级玩家,黄旭华。
塑改铁、胶改焊,核潜艇,手里攥。
这个故事我第一次知道的时候,因其过于离谱的气质,我下意识认为是编的,直到后来黄老亲自在采访中证实了此事。
在展开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核潜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教员说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什么为了建造中国人自己的第一艘核潜艇,黄旭华要在30年里人间蒸发?
核潜艇作为一件武器,很奇怪,因为几乎所有人类的现代武器装备,触发其开火的条件,都是要收到上级明确的攻击指令,唯独核潜艇只有在和上级通讯中断后,才会扣动扳机。
战略导弹核潜艇与指挥部的通信主要依赖长波电台,因为海水对电磁波的衰减特性,只有用穿透性好的长波才能覆盖水下数百米深度,但信息的传输速率极低,因此战略导弹核潜艇,关于信号中断与核反击的关系,拥有自己独特而残酷的暴力美学。
这种逻辑链的冷酷程度堪比《三体》中,黑暗森林和猜疑链的联合加强版。
首先核潜艇会与指挥部约定周期性发送“存活信号”,要知道这可不是水下的大黑鱼告诉领导自己感觉良好,而是反过来,高启强告诉老墨,我还活着你先别动手~
比如每天会在特定时段发送随机字符,如果有一天这个电波收不到了,那就意味着爆发了全面核大战,潜艇将默认本土遭遇饱和核打击,且指挥体系已被完全摧毁,会直接将龟背里所有的巨浪潜射弹道核导弹按预定计划一口气打光。
华夏都没了,还要这个世界干嘛。
核潜艇作为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一员,也很奇怪,它从来不会被当做筹码出现在任何谈判桌上,五大流氓几十年来多次进行过成果颇丰的核裁军协议,什么路基载具、导弹井、核弹头数量都可以谈,但没有任何一方哪怕试探性的提过一嘴核潜艇,因为大善人们都知道,陆基核力量遭首轮打击摧毁率就算超过90%,海基核力量仍能保存至少70%,这种不对称的生存能力可能无法避免我挨打,但绝对能保证报仇时杀你全家。
在如今卷到极致的核大国较量中,你光拥有核武器一样会被大列强笑话,二次核打击甚至三次核打击能力才是蓝星话事人的标配。
核潜艇作为"终极保险",其存在使得任何先发制人的打击都会面临不可承受的报复风险,即便在核弹头总量削减75%的极端假设下,存活3-4艘战略核潜艇仍能维持对200个大型城市的毁灭能力。
这正是核大国拒绝触碰该领域的关键,裁减大黑鱼等同于解除自身的终极威慑,将战略主动权让渡于对手。
核潜艇作为一种极致的军工产品,也很奇怪,中国人为了建造它,从零起步一路走来,居然一不小心还顺手点亮了无数具备战略意义的民用科技树。
它不仅守护了整个民族的安全,还让我们吃上了饱饭。
为制造091型核潜艇耐压壳体研发的HY-80钢(屈服强度785MPa),在改进后成为化肥设备专用钢种HY-F1,抗氢脆性能提升300%。该材料被应用于化肥工业的高压合成塔,使尿素生产压力从18MPa提升至25MPa,单塔日产尿素由900吨大幅增至1600吨,至1978年底,全国新增53套大型化肥装置,氮肥年产能突破800万吨,当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超过3亿吨。
在所有技术革命对增产贡献度排名上,化肥的应用以52%的碾压级影响位居首位。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逐渐远离了饥饿,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在这一刻完美具象化,这也成为了国防尖端技术向民用领域溢出的经典案例。
2019年,黄老和袁老双双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两位巨星同框互动,似乎在说:这下孩子们不会再受人欺负了,肚肚也不会打雷了。
可每次看,我的眼里都会突然晴转暴雨。
除此之外,核潜艇声呐导流罩使用的TC4钛合金焊接工艺,被移植至石化领域,1985年兰州石化建成国内首台全钛材质催化裂化装置,设备寿命从8年延长至20年,催化效率提升28%。
用于加工核潜艇螺旋桨的大型精密机床,经技术解密后用于发电设备制造。东方电气集团1988年使用该设备,加工出直径8米的70万千瓦水轮机转轮,使三峡机组国产化率从45%跃升至85%。
还有为潜艇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铸造开发的振动消除应力法,革新了钢铁工业连铸工艺。宝钢1983年引入该技术后,板坯内部裂纹率从3.2%降至0.7%,汽车钢板合格率提升至99.3%。
从091型核潜艇的模块化建造经验中,发展出船舶CAD/CAM体系,使30万吨油轮建造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
潜艇用侧扫声呐技术衍生出海洋石油勘探设备,定位油气构造的准确率提高了30%,也将单次勘测成本较钻探取样减少60%。
核潜艇工程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在实质上重构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能力。
而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在家中排行老三、曾经大闹龙宫四个小时、把西大亲儿子华盛顿号扒皮抽筋反复解剖、涅槃三十载终修得肉身成圣的华夏柱石,黄旭华!
了解了黄老的生平后,我突然意识到,怪不得刘慈欣这样的顶级硬科幻作家,会诞生在中国,绝不是偶然,人无法想象出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强如大刘也不例外。
看似脑洞极大的面壁者计划,其实正是对黄老一生吻合度极高的艺术复刻,这个来自刘慈欣《三体》小说第二部的重要设定,指的是那些在极端隐秘状态下被选择,去独自承担拯救人类使命的人物,他们需要隐藏真实意图,一个人面对全世界的误解和孤独,并催生出能同时毁灭敌我两个世界能力的终极载体。
1958年,黄旭华突然接到接到通知,要他前往北京参加重要会议,会议内容因为涉密只字未提,连行李也没带,抵京后才知道自己被选中,参与国家绝密的核潜艇研制计划,当天人就被留下,开始了长达三十年隐姓埋名的铸剑者面壁生涯。
黄老身上所担负的使命,是在科技水平极度不对称态势下,构筑起一道足够威慑潜在敌人的战略平衡,像面壁者一样拥有高度授权可以调用国内一切资源,尽管落实到现实中只有用算盘来完成海量数据计算,和用磅秤测量设备配重,但这已经是年轻的共和国所能给予的全部极限操作。
黄老需要隐藏真实意图,核心团队全员启用代号系统,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对外一律简称“09工程”,涉艇所有零部件运输均采取民用化伪装,全方位打造立体式战略欺骗体系。
一个人面对全世界的误解和孤独,从1958年1988年,三十年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人在哪里,具体做些什么,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送行,多年间被误会为不孝,这种"人间蒸发"式的生存状态,与面壁者"不能向任何人解释行为"的设定如出一辙,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终于在刊物上得知儿子原来是核潜艇总设计师。
所有付出和努力,催生出了终极威慑载体,于《三体》宇宙中是执剑人,而现实的位面里它叫战略导弹核潜艇。
如今当我们仰望碧海蓝天,那些看不见的深海长城下,仍回荡着一位老人用生命刻写的守护密码,当年他用算盘打出的数据链仍在守护万里海疆,他埋首图纸时眼中的光芒早已化作领海线上永恒的灯塔。
所谓大国重器,不过是有人把生命中最柔软、最清澈的爱,锻造成了民族最坚硬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