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立足世界舞台的关键基石,涵盖了军事、科技、经济等多个关键层面。其中,军事发展作为国家国防实力的核心体现,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军事装备制造和战略资源掌控方面的突破,也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在军事装备领域,海、陆、空各个维度的军事装备一直是各国竞相角逐和发展的焦点。众多国家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提升战机、舰艇等先进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以增强自身的军事威慑力和作战能力。然而,军事装备的范畴广泛,不仅包含备受瞩目的海空装备,像坦克等陆战装备在陆地作战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尽管在现代战争理念中,海上作战和空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坦克等陆战装备的关注度相对有所下降,但陆地战作为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不可忽视,坦克等装备是陆地作战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在二战期间,坦克就作为重要的陆地作战武器,深受各国陆军的高度重视和青睐。



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军火市场上有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订单。美俄作为当时的军火出口大国,为了争抢这笔订单,都积极推销自己的坦克产品。美国主推的 M60 坦克,以其当时极为精确的火力打击能力而著称;俄罗斯的 T72 坦克则以坚固的防护装甲为主要优势。然而,这两款坦克价格高昂,以伊拉克当时的预算,仅能购买 200 至 300 辆,对于陷入两伊战争胶着战局、急于取胜的伊拉克来说,这样数量的坦克对战局的帮助十分有限。

当时,在中东地区,伊拉克与伊朗国力相当,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过程中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两伊战争。战争初期,两国凭借石油出口积累的财富,大量从外界采购先进武器。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双方将破坏重点转向对方的石油产区,导致两国经济遭受重创。伊拉克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咬牙筹集了数十亿美金,用于购买强力装备。而此时,中国的 69 式坦克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进入了伊拉克的视野。以伊拉克的预算,能够购买上千辆 69 式坦克,这无疑可以迅速组建起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于是,伊拉克综合考虑后,认为中国 69 式坦克更符合其当下的实际需求,最终将这笔巨额订单交给了中国。这也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武器装备的刻苦钻研,使得我国在很早以前就能够在国际军火交易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研发的 59 系列坦克,不仅性能优异,而且价格优势明显,比美俄的同类产品价格低出一半,这让处于战争经费紧张状态下的伊拉克心动不已。伊拉克当即敲定装备采购,并以美金全额支付,110 天后顺利接收了 1150 辆坦克,既缓解了经费压力,又增强了自身的战斗能力。

在军事装备的发展中,核潜艇技术是一个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领域。据香港凤凰军事评论员董嘉耀介绍,根据卫星图片显示,海南潜艇基地正在扩建,中国新一代战略核潜艇 096 或将服役,并提前列装我国海军。



中国在军舰技术上,与美国差距最为悬殊的当属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是建立强大海军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装备,也是冷战时期美苏相互比拼的重要筹码。随着冷战结束,美、俄两个超级大国的海军所承担的战略任务发生了很大改变,即从重视海洋作战转移到局部战争的近海作战,但攻击型核潜艇的地位和作用并未降低。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共向战区派遣了 12 艘攻击型核潜艇,发射了约 300 枚 “战斧” 巡航导弹,对加速战争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核潜艇除了强调反潜、反舰功能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对陆攻击、监视、情报收集、特种部队输送、局部海上控制能力等。美国非常重视水下战,认为水下战是未来海战取得优势的关键,未来将继续保持水下能力优势,甚至美国智库将其定义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因此,美国大力发展核潜艇技术。

然而,核潜艇的研发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核动力装置作为核潜艇的动力来源,不仅要强调高功率密度,还需注重其隐蔽性与安全性。其次,核潜艇艇体构型关系到艇的主尺度及排水量、隐蔽性及快速性,是核潜艇总体性能优化的基础条件。很多时候由于建造工艺的限制,核潜艇不得不在艇体构型上受限,比如中国核潜艇曾存在的龟壳问题。再者,噪音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核潜艇辐射噪声增加 10 分贝,则暴露距离增大 1~3 倍;反之,如果辐射噪声降低 5 分贝,则暴露距离减小为原来的 1/3。可以说,核潜艇技术的难度丝毫不亚于航母技术。



我国的核潜艇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起始型号为 091 攻击型核潜艇,比美国和苏联晚了 20 年。而我解放军的主力 094 核潜艇和美国的主力俄亥俄级核潜艇相比,差距依然在 20 年。1974 年,美国开工建造第四代,也是最先进的一代战略核潜艇 ——“俄亥俄”(Ohio -SSBN/SSGN)级,首艇 “俄亥俄” 号于 1981 年 11 月正式服役,到 1997 年 9 月,该级艇完成了全部 18 艘的建造计划。“俄亥俄” 级长 170.7 米,宽 12.8 米,水下排水量 18750 吨,最大潜深 300 米,最大航速 25 节,装 1 座 S8G 压水反应堆,2 台蒸汽轮机,功率约 60000 马力。它的艇体中部采用双层壳体,其余占全艇长 60% 的部分采用单壳体,装备了 AN/BQQ5 声呐等十余部水声、电子设备。尤其是凭借着极低频通讯系统,它在水下 300 米处也可接到岸台信号。该级前 8 艘携带 24 枚 “三叉戟” 弹道导弹,从第 9 艘 “田纳西” 号开始装载 24 枚 “三叉戟” 弹道导弹。该弹射程 12000 公里,携带 12 枚分导弹头,一种为 10 万吨当量 W76-MK4 型,另一种为 47.5 万吨当量 W76-MK5 型,圆偏差概率为 90 米。俄亥俄级核潜艇有着 “核潜艇之王” 的称号。

而中国的 096 战略核潜艇则采用了多项独创技术。根据媒体的报道,096 战略核潜艇长约 160 米,排水量达到 1.5 万吨左右,而俄亥俄级潜艇排水量达 1.87 万吨,艇长 170 米,从体量上来看,俄亥俄级核潜艇略胜一筹。但 096 在其他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媒体报道称 096 表面的特屈钢材料上做了很大改进,最大下潜深度能够达到 600 米,而俄亥俄级潜艇最大下潜深度只有 400 米。借助先进艇体材料提高下潜深度,对于扩大水下机动范围、保持艇体的水下隐蔽性和规避敌人的反潜武器等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俄罗斯采用了重量轻、强度高的钛合金作为核潜艇壳体材料,使其下潜深度达到 750 米左右。

在速度方面,096 最快速度达到 35 节,而俄亥俄级潜艇最大航速只有 25 节。并且 096 核潜艇将会采用全电推进,与其他动力传输形式相比,电力驱动具有噪声低、功率密度高、控制高度灵活、可靠而且无泄漏污染问题等显著优点。美国海军也计划在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替代者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采用电力驱动系统,以实现更为出色的水下静音性能。



此外,马伟明院士首创的颠覆性技术 —— 无轴泵推技术,更是 096 的一大亮点。“无轴” 即潜艇上没有传统的推进轴系,简化了传动轴及变速体系,不仅降低了加工成本及维护费用,还大幅降低了潜艇潜航时产生的机械噪音,有利于潜艇潜伏;“泵喷” 则消除了潜艇的螺旋桨,改善了行驶时产生的 “电离气泡”。096 由于采用无轴泵推技术,比一般泵推技术噪音减小近 30%,可以轻松下降到 95 分贝以下,接近于 90 分贝的海洋背景噪音,能够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快速接近敌方目标,然后发动突然攻击。可以说,“无轴泵喷技术” 对于中国将来核潜艇是一次质的飞跃,将从降噪、电磁、尾流等多个方面增强潜艇的作战隐身性、高航速及可维护性,达到超世界水平。

中国 096 还采用了全新的潜艇隐身技术,可以 “消除” 美军声纳的探测。这项技术利用了一种低频高分贝的声波,可以让敌方声纳操作员误以为潜艇是海水。探测和通信系统是核潜艇综合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探测潜艇主要依靠声呐技术。由于核潜艇始终处于水下潜航状态,岸对潜通信主要使用超长波,一般无线电波不能穿透海水,只有波长为 1 万~10 万米的超长波,才能穿透一定深度的海水,核潜艇不浮出水面就可以接收到超长波信号。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声纳系统,可以对水下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识别。为了躲避美军的声纳探测,中国潜艇需要采取各种隐身措施,如涂抹隔音材料、降低噪音、改变航线等,但这些传统的隐身方法都有局限性,不能完全避免被发现。而这项新技术可以让潜艇在水中 “隐形”,从而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在火力方面,096 可以搭载 18 枚巨浪 3 潜射洲际导弹,每一枚可携带 10 个分弹头。巨浪 3 相比于巨浪 2 的射程提高了将近 6000 余公里,射程达到 1.4 万~1.5 万公里,可以突破现在任何一款反导系统的拦截,火力可以做到在家门口实现全球化打击。而俄亥俄级潜艇可携带 24 个导弹垂直发射筒,前 8 艘艇(SSBN726~733)搭载 “三叉戟”-Ⅰ(C4)型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达到了 7400 公里,每枚导弹最多可携带 8 个威力为 100 千吨 TNT 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第 9 到第 18 艘艇(SSBN734~743)装备的是 “三叉戟”-Ⅱ 型导弹,其射程为 12000 公里,每个导弹可以携带 8 到 12 个威力为 300-475 千吨 TNT 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096 在携带弹头数量上与俄亥俄级潜艇差不多,但射程上明显更具优势。可以说,096 的诞生,将缩小中国和美国在核潜艇技术上的差距,并且在未来,中国核潜艇技术或许将会超越美国。

与此同时,在国际战略资源领域,中国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立场。以稀土资源为例,美国一直对稀土有着强烈的需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稳定的稀土供应。美国与蒙古签署了稀土相关协议,妄图绕开中国实现稀土的运输和获取。然而,中国的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的稀土计划屡屡受挫。美国试图通过飞机将蒙古的稀土运往美国,却遭到中国领空新规的拦截,美运输机被困在乌兰巴托,中国领空新规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铁路运输方面,蒙古的铁路轨距问题成为运输瓶颈,且想要通过铁路运输稀土必须经过中国,中国的态度和相关规定使得美国的稀土运输计划在中国门口受阻。印度曾试图插手中蒙稀土贸易,精心谋划的三条运输路线最终全部失败。美日韩争抢蒙古稀土,但中国牢牢掌控着运输命脉,无论是港口运输还是陆地运输,都让美国的稀土计划难以顺利推进。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天津港用于稀土运输,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拒绝。

在其他战略资源方面,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双鸭山褐煤的煤变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使战机摆脱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一成果震动了五角大楼;通辽铀矿的发现,让美国核潜艇的燃料缺口难以弥补;百年焦作铝矿的逆袭,使得波音公司不得不采用中国生产的飞机蒙皮;四川钛矿的发展让空客的 A350 在使用中国钛材时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四子王旗的萤石影响到了美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煤矿的煤炭资源吸引了美国电厂纷纷求购。中国在资源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强大掌控力,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实力。

中国在核潜艇技术的研发、装备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卓越成就,以及在战略资源领域的强势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坚定决心。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军事科技和资源领域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战略平衡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