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对接科技强国、科技强省建设需求,加强创新“四轮驱动”,着力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制度创新,营造科研工作“新生态”
一是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修订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业绩评价、创新团队、成果转移转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内设科研平台、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科研诚信等规章制度20余项,引导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推动科研工作放权赋能、提质增效,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二是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鼓励跨学科合作,细化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平台分类,贯通等级认定,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创新体系,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提升科研治理能力。通过与学校财务系统的线上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交互,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减少信息误差,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升科研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推动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科研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科研成果“新高地”
一是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潍坊学院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启动学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着力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建设科研成果“新高地”。近五年,完成理论成果3600余项,其中,SCI、SSCI、EI等国际检索收录论文970余篇,8篇论文入选ESI工程领域高被引论文,A类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200部,碳中和技术、CO2催化转化技术高水平论文连续发表,培育产出280余项高价值专利。二是打造新型高端智库。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作用,成立教育发展研究院、岳镇海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获批RCEP研究中心、城市外交研究院、和平学研究院等3个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三是建强科研创新团队。发挥团队集聚效应,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和新兴产业,建设光电信息技术、区域创新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智能控制等20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先后承办“山东科学大讲堂—量子通信技术新进展”“泰山科技论坛—21世纪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等大型学术会议50余场次。
加强组织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创新科研组织范式。潍坊学院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创新科研组织范式,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等目标,集聚优势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构建有组织、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组织模式,努力创大平台、建大团队、立大项目、出大成果,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二是强化科研平台创新驱动。潍坊学院谋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科研平台,深化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兄弟院校共建共享,建有山东省光纤传感与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智慧农业装备技术服务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等2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潍坊市基因调控研究与多组学分析重点实验室等34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三是精准发力提高科研水平。近五年,潍坊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艺术基金项目等5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他各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0项,潍坊市科学技术奖等市级奖项200余项。
加强科教产融合创新,开辟服务地方“新路径”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横向课题成果显著。潍坊学院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人才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主动承担行业领域重大研究任务,推进校企协同赋能。近五年,潍坊学院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600余项,合同经费超7.9亿元,到账经费超6.4亿元,通过横向项目服务企事业单位960余家,主持和参与教师占比分别达40%、70%,承办山东省高校横向课题高质量发展推进活动并作典型发言。二是服务地方产业集群,实现技术突破。潍坊学院主动服务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海洋化工等地方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一批关键性、“卡脖子”技术突破,高性能分子筛材料项目突破国外产品垄断,智慧生态农场建设和农产品溯源项目在安丘市形成示范,油田用系列高压柱塞泵设计开发项目突破采油设备关键部件研发瓶颈,鲑鳟鱼养殖系列技术被潍坊市列入千亿级重点项目且全面产业化推广。三是建设融合创新中心,构建研发新模式。建设“潍坊学院科教产融合创新中心”,潍坊学院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共建技术研发机构17家,吸引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近亿元,在形成科研经费来源稳定蓄水池的同时,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引企入校、人才共享、联动研发”的融合创新科研模式。(肖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