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本被视为电影市场复苏的契机,但博纳影业出品的《蛟龙行动》却成为最大意外。该片耗资10亿元制作,由林超贤执导,黄轩、张涵予等主演,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被寄予厚望。然而,上映17天票房仅3.89亿元,远低于预期,最终于2月14日宣布撤档,并计划制作特别版择日重映。这一结果与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此前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他曾多次强调“绝不撤档”,并将票房失利归咎于“黑水恶意差评”和排片不公。
作为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的妻子,金巧巧在2月19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回应了网友对《蛟龙行动》的批评。她表示,影片的制作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虽然票房不佳,但这并不意味着影片是“烂片”。她强调,票房并非衡量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许多优秀的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获得应有的票房成绩,“如果仅凭票房就给一部片子判‘死刑’,那是对整个创作团队的努力极不尊重。”
金巧巧还提到,影片的拍摄过程极其艰辛,剧组在真实海洋环境中进行拍摄,面临了巨大的操作难度和安全隐患。为了模拟海洋环境,剧组在室内挖掘了一个深达18米的水库,水下的拍摄难度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想象。此外,影片中还有许多危险的爆炸镜头,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拍摄。
此前,金巧巧因在综艺《演员请就位3》中迟到被惠英红要求公开道歉,其“豪门阔太”形象与当下境遇的落差已引发热议。对此金巧巧直接回怼:“参加《演员请就位》时,《蛟龙行动》还没有上映,麻烦您先做好功课再开喷。”
《蛟龙行动》为何失败?
回顾《蛟龙行动》的票房失利和撤档决定,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观众对影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部电影要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优质的制作水平和精彩的剧情内容,还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蛟龙行动》以1:1复刻潜艇、深海鱼雷对轰等视效奇观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飞跃,但空洞的叙事成为致命伤。多线剧情支离破碎,角色沦为工具人,张涵予饰演的艇长在危急关头“吹口琴”的情节更被批“强行煽情”。影评人指出,林超贤试图复制《红海行动》的成功模式,却因过度压缩文戏导致情感共鸣缺失。
《蛟龙行动》近年同类题材泛滥,观众对程式化表达已显疲态。相比之下,《哪吒2》以个体成长叙事引发共鸣,票房突破120亿元,形成碾压态势。此外,影片宣传主打女性角色佟莉,实际戏份仅两分钟,被指“诈骗式营销”。
于冬在宣发阶段多次指责差评不公,甚至呼吁影院增加排片,却未正视影片质量问题。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面对观众的质疑和批评,也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只有认真倾听观众的声音,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工业电影的出路何在?
《蛟龙行动》的争议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其技术突破(如IMAX长镜头、尖端武器实景搭建)推动了行业标准提升;另一方面,艺术表达与商业逻辑的失衡暴露无遗。影评人连城易脆指出,博纳的“不甘心”源于对市场反馈的误判,试图以高成本制作“通吃”观众的策略已不适用分众化时代。
目前,《蛟龙行动》特别版正在重新剪辑,需重新取得公映许可。若修改幅度较大,可能涉及叙事结构重塑,而且重映电影鲜有成功先例。
《蛟龙行动》的争议不仅仅是一部影片的问题,更是整个电影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的缩影。它提醒着电影人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要坚守创作初心,注重影片质量;也促使行业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观众反馈,实现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发展。未来,电影行业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反思中前行,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