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讨论火箭发动机的时候提到了“比冲(Specific impulse)”这个词,一般的情况下比冲在咱们用到的单位是“秒”,但是这个量如果写在公式里面则会写成。这时候就有很多不正经的粉丝在回复——这不是“老色批”吗?
这种误会可能会让不熟悉火箭科学的朋友误以为是在开车,而实际上 LSP()是“比冲”在某些推导公式中的符号,用于表示有效排气速度()。
当然,航天界可能不会接受这个梗,但在科普圈里,适度带点这样的趣味性,或许还能让比冲这个概念更容易被人记住。以后如果有人再提 LSP,不妨问他们:“你是说有效排气速度,还是纯粹在开车?”
所以,既然你们要玩梗,那么今天咱们就做个总结,来看看军事术语里面有哪些和咱们的本地文化有尴尬碰撞的词汇。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在很多军事领域内为了快速的传递信息,在特定的场景内是会用特定的代码或缩写的。这些代码和缩写在很多的时候离开特定的场景后就失去了意义。
就拿LSP来说,在航空航天火箭发动机领域代表的是“比冲”,但根本不用走出航空航天领域,这个词还代表着NASA的一个部门,NASA Launch Services Program 叫做国家宇航局发射服务计划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发射服务计划(Launch Services Program,简称 LSP),成立于 1998 年,主要负责为 NASA 的无人航天任务采购和管理发射服务。该计划确保科学和应用任务的成功发射,提供从发射服务采购到任务整合和发射准备的全面支持。
甚至不用走出航空航天领域,LSP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层意思,launch service provider(LSP)叫做“发射服务提供商”,Provider这个词经常用做某某服务商的用途,例如我们自己很熟悉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宽带服务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是这样用P的。
如果出了航空航天领域,LSP这个词还在二战中有那么几个星期用来代表了登陆舰——Landing Ship Platform。
但这个缩写只用了几个星期就被弃用了,原因在于用于登陆的船只种类和用途很多,比如运输人员和轻型车辆的:
或者运输坦克的:
再或者根本开不上滩头的:
如果只用LSP这个缩写代替那么多种的船只就会在作战计划的时候造成巨大的混乱,于是LSD、LST、LCI、LCM等词汇就迅速的把LSP取代了。
类似的词汇其实还有很多,粗略的说说,让大家放松一下,也别总觉得W君这边天天一本正经的。
那啥,在1956年美国国防部成立了一个民间咨询组织,叫做“国防科学委员会”。希望利用民间科学家们为美国国防部提供一些科技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方向的咨询工作。这个委员会主要关注国防部在研究、工程和制造等领域面临的紧迫而复杂的技术问题。可以说是美军在科研方面的最后一道坚实堡垒。从1956年成立至今,这个国防科学委员会一直运作。在这个委员会的工作下,直接催生出了B-2轰炸机、间谍卫星、无人侦察机等等一系列的军事“黑科技”。
唉?干嘛拿到这里说?这就得说这个委员会的名字了——国防科学委员会(Defense Science Board)
想象一下,五角大楼的官员在会议上一本正经地说:“We must follow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SB!”(我们必须遵循 *** 的建议!)
类似的还有,在美军的序列中有一类基地叫做“联合基地”主要是给不同兵种共用的基地。这是在1993年开始由于不同军种都有自己的基地导致了整体运营费用提高,调度不方便等问题后,美军就搞了一个基地重整和关闭的计划,这个机会最终在2005年催生出了美国本土的十二个大型联合基地。后来这种大型的联合基地又陆陆续续的增加了三个。
但联合基地(Joint Base),这个词吧,美国人又犯了爱吞字搞缩写的毛病了,因此在很多情报、通讯中,就用了这两个单词的打头字母。加之这15个基地的重要性以及活动频繁的问题,他们的情报现在让中国人看起来就十分的辣眼了。
类似的其实还有很多,例如他们管驱逐舰叫做DD,管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叫做T.M.D、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叫做N.M.D……
那么现在来做一个汉译英练习:“在国防科学委员会的建议下,NASA的发射服务程序组决定聘请民间发射服务提供商发射一枚遥感火箭以保障路易斯–麦克乔德联合基地的国家导弹防御设施的标准导弹处于正常监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