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中国冷极·根河,根河市融媒体中心,根河市林业和草原局,iNaturalist,AnimalDiversity。

中国冷极出现犴达罕

近日,根河市融媒体中心在距离根河市区40公里处的森林内使用无人机想要拍摄些素材,为了以后宣传用的。报备过后就是安心,无人机畅行在林区上空,冬日空旷寂静的雪景尽收眼底。

内蒙古根河市其实很特别,只是名气不太够。如果让你说中国最冷的地方,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漠河,但实际上在2018年12月,内蒙古根河市国家气候中心授予了“中国冷极”的国家气候标志,也就是说中国最冷的地方的这里才对。

根河市1月份平均气温的最低值(-37.2℃)和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43.5℃)是全国的最低值。甚至根河林业部门曾录得-58℃的极端低温,也难怪会被授予根河“中国冷极”称号。



而在这么冷的地区,想要在大冬天看到动物就显得更加难得了,不过这次无人机都意外拍摄到了两只国家重点保护一级野生动物!

这是两只成年的驼鹿,它们并不是结伴同行,而是狭路相逢。在无人机拍摄的素材中可以看到两只驼鹿出现了防御动作,它们开始跺脚,企图驱赶对方,还发出了哈气和呼噜的声音。看来它们对领地的范围产生了分歧。







根河市林业和草原局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烨说:“每只驼鹿都有自己的领地范围,约4平方千米到260平方千米不等。一般不到发情期,很少会让其他驼鹿进入。”

驼鹿

驼鹿(Alces alces)是鹿科驼鹿的物种,它们在我国拥有许多俗称,比如麋、犴达罕、堪达犴、山神兽、犴等等。其中“犴达罕”和“堪达犴”这样拗口的俗称都是来源于满语。



驼鹿一般出没于北半球温带至亚北极气候的针叶林及混交林,必须得是有季节性积雪的寒冷地区,因为驼鹿的体型巨大,它们没办法出汗,肠道发酵产生的热量导致它们无法长时间忍受超过27℃的温度。



驼鹿是现存鹿科中最大的物种,它们真的非常大!雄性驼鹿的体重范围在390~820千克,体长可达2.4~3.1米,几乎就是远古时期的巨兽级别。不过这个820千克的数据是属于分布在阿拉斯加的驼鹿亚种Alces alces gigas,并非所有驼鹿都这么大,但一般其他地区的驼鹿的最大体重也能有600千克左右。而雌性的体重一般只有雄性的60%,体长也会小一些。



相比其巨大的身体,它们的腿显得非常细长;短粗的脖子和隆起的肩膀支撑着大脑袋。驼鹿最显著的特征肯定是它们的嘴,其拥有其长而球状的下垂口吻。上唇悬垂在下唇上方,鼻孔之间还有一块三角形的裸露皮肤;其颈下垂有一块毛茸茸的皮肤,雌性不一定有这个结构,推测是用来提高威慑力用的。驼鹿虽然体型骇人,但本质上还是食草动物,它们没有上门牙或犬齿,因为对它们觅食没有用处,它们会通过骨质的上腭和下门牙咬断和磨碎植物。



驼鹿的毛皮颜色不等,可能是黑色,棕色或者灰棕色,一般来说小腿的颜色会浅一些。能生活在这些寒冷的地区,它们的皮毛必然是需要极强的防寒能力的。也因此它们在一些地区会被狩猎。

跟其他鹿科动物总是成群结队行动不同,驼鹿的社会性很差,除了交配季节外,雄性几乎独来独往,雌性也只跟自己的后代暂时组成小群体活动。雄性和雌性之所以不怎么来往,有科学家推测是因为它们的体型不同而营养需求不同造成的。



虽然看起来很笨重,但驼鹿的最高奔跑速度可达56km/小时!另外它们也是游泳健将,已知可以会9.5km/小时的速度游泳20km。

驼鹿有8个亚种,除了体型和毛色差异,它们最大的差异还是其鹿角的形态。北西伯利亚驼鹿亚种的鹿角后端呈现出三叉状,并非平直延伸;而欧洲驼鹿的角则分叉成宽广的掌形,底部主叉宽大,边缘点缀着细小分支。相比之下,斯堪的纳维亚驼鹿的鹿角结构更为简约。美洲驼鹿的角同样呈掌形,但特征更为显著,比斯堪的纳维亚驼鹿的角更为明显。至于阿拉斯加驼鹿,其鹿角宽度可达惊人的1.8米。



雄性驼鹿在交配季节结束后,会自然脱落鹿角,以此节省能量,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随着春天的到来,新的鹿角会逐渐生长,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到5个月的时间,直至完全成熟。在鹿角完全长成后,覆盖在其上的一层皮会自然脱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雄性驼鹿因意外或化学手段被阉割,它会迅速舍弃当前的鹿角,并长出一对形状不同且终身不再脱落的新鹿角。



能威胁到成年雄性驼鹿的物种非常少,即使是狼群也一般只对幼鹿和小个体的雌性下手。东北虎和棕熊会猎食驼鹿,但棕熊似乎更多的是吃驼鹿的腐肉多于亲自杀死驼鹿。

驼鹿与中国文化

我国对驼鹿的记载非常多,最早可追溯至商朝,千年前的驼鹿就已被古人驯养在鹿苑中,作用是观赏与狩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曾出土的玉驼鹿,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驼鹿是比较熟知的,甚至能做成工艺品程度。



宋代学者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亦提及驼鹿,像这样在古代文献和创作中的驼鹿描述在各朝代都持续存在。

《盛京通志》等古籍还曾详细描绘了驼鹿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分布地域,这么古籍曾记录:“驼鹿产于宁古塔(现今宁安)与乌苏里江一带,别名堪打罕,颈部短促,形态近似鹿类,体色苍黄无斑,颈部下方挂有肉囊宛如繁缨,体重可达千余斤,其角扁平而宽广,晶莹洁白者被誉为决胜象骨,俗称扳指。”



说明古人对它们还是有一定的研究的,而且这些对外形的描述被延用至今。

驼鹿在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被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尊为神明,象征着力量与勇气。在某些部落,驼鹿甚至被奉为图腾,人们深信自己与驼鹿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血缘联系。《山海经》中,驼鹿被描绘为“犴兽”,是山神的坐骑。而在《西游记》中,驼鹿更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化身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



驼鹿体型太庞大了,古人有时候思维很直白,“大”就说明生命力顽强,所以驼鹿在古代还被视为吉祥与长寿的象征,常被用于民间信仰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