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取消了娃的培训班,学习的“重任”几乎都压在了他自己的身上,有时候看娃自己钻研题目,一眨眼,一道题就耗上十几二十分钟,做妈的看在眼里,心里忍不住捉急。
借着机会,我问了一个在初中任教的朋友,他却说:孩子有自主钻研的精神,是件好事。
朋友在初中带过六届学生,他说见过太多孩子从“被动填鸭”到“主动成长”的蜕变。
在学习的道路上,补习班或许提分一时,但真正决定孩子走多远的,是自学能力。
总结了从朋友地方“取经”来的内容,与各位家长分享。
01
自学,是初中生“救命稻草”
初中三年,知识量暴增、难度陡升。小学靠老师“喂饭”,但初中课程像一张越织越密的网——数学从算术跨越到函数几何,英语从单词拼写升级到长难句分析,语文更是需要深度理解与思辨。
课堂上老师只能讲“骨架”,而自学才是填充“血肉”的过程。
朋友说他班上有个学生,初一数学只能考70分,家长砸钱报了“一对一”。一开始,孩子的数学成绩的确提升上来了,但是在初二下开始,孩子反而越补越吃力。
原因很简单:补习老师替他总结题型、拆解步骤,他却从未自己动脑推导过公式。
知识没进脑子,只是进了笔记本,而已。
朋友一直跟自己的学生强调,学数学,一定要学会先抓牢课本母题,然后自己总结解题逻辑,才能触类旁通去做题。
认真实践的孩子,学数学一般都不吃力,即便没上培训班,成绩也都稳定在90分以上。
总结一点:初中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后窗口期。高中知识更抽象,若没有自主探索的习惯,孩子只会被越甩越远。
02
语数英“自学”实操指南
我向朋友请教了“语数英”三大科目的自学方式,他给出了三大法宝。
● 语文:用“主题阅读法”打通任督二脉
孩子读了初中,很多家长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
孩子的阅读量与阅读理解能力并不是一个等比关系,为啥之前看了那么多书,一做阅读理解还是大丢分?
并且,初中想给孩子补语文吧,不知道从何做起!
问题出在“无效阅读”上。
到了初中,在语文学科上,孩子要进行主题式深度阅读,比如锁定中考高频主题(如亲情、成长、传统文化),每月精读3-5篇同类优秀范文。
然后用“三问笔记法”进行实践操练:每读完一篇,让孩子用三个问题总结——作者想表达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我能借鉴哪些词句?
有时间的孩子还可以进行实战迁移,每个周末让孩子模仿同类主题写200字小练笔。坚持3个月,阅读和写作会有质的飞跃。
比如通过精读《背影》《目送》等亲情类文章,让孩子自己整理出“细节描写+情感递进”的模板,对语文提分很有帮助。
● 数学:用“费曼学习法”攻克畏难心理
很多孩子学数学,有一个普遍的感受:一听就会,一做就废。
朋友指出,孩子有这样的情况,本质是没真正理解。他的建议是:
让孩子当“小老师”:每天花10分钟,把当天学的公式或例题讲给家长听。讲不通的地方,就是知识漏洞。
错题本升级为“错因档案”:不要只抄题目和答案,而是用红笔标注——“哪一步卡住了?当时怎么想的?正确思路是什么?”
“一题三变”训练:对一道经典题,尝试改编条件(如把直角三角形换成钝角三角形),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家长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讲题时,哪怕漏洞百出也别打断。你的任务是点头微笑:“这个思路有意思,再试试?”
● 英语:用“场景化学习”告别死记硬背
背单词很痛苦,记语法很混乱。这是大多数孩子在学英语时遇到的困难。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听力+跟读”组合拳:每天早晨听5分钟慢速英语,模仿语音语调。
语法可视化:用思维导图整理时态(如画时间轴标出过去、现在、未来时)。
创造使用场景:让孩子用新学的单词和句型写句子和短文。
秘诀:把英语变成工具而非任务,孩子用得顺手了,英语也就上去了。
03
家长做好3件小事,比报班更管用
● 打造“自学保护区”:在孩子书桌旁放一个计时器,约定“每天30分钟不被打扰的自学时间”。
● 用提问代替说教:孩子求助时别直接给答案,而是问:“课本上哪部分和这个题相关?你打算先尝试哪种方法?”
● 每月一次“成果展”:梳理孩子的错题本、阅读笔记,给予正向鼓励反馈,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后诺妈想说的是:
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教会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或许一开始,孩子的进度慢、错误也多,但请相信:那些独自思考的深夜,终将化作考场上从容答题的底气。 与其花钱买心安,不如花心思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
共勉!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