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翅目—草蛉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脉翅目
草蛉亚目
草蛉总科
草蛉科
草蛉科(学名:Chrysopidae)属脉翅目下一个大科,共有约85属,全球共有1300-2000种物种。体小至中形,细长而柔弱,草绿色、黄色或灰白色。触角丝状。复眼相距较远,具金属光泽。前胸有一对臭腺,俗称草蜻蜓或草蜻蛉。
1.形态特征
前后翅形状、脉序相似,前缘区内有30条以下的横脉,末端不再分叉。亚前缘室近基部有一横脉,Rs的各支部是简单的梳状分支。卵长圆形。基部有1丝质的长卵柄。幼虫体长形,两端尖削,胸部和腹部两则具毛瘤。上颚内缘无齿,与下颚形成的吸管长而尖,状似镰刀,伸向头前方。成虫栖居于农林草丛,卵多产在植物的叶片、枝梢、树皮上,单粒散产或集聚成束。有些种类的幼虫有背负枝叶碎片或猎物残骸的习性。幼虫老熟后,马氏管分泌液经肛门抽丝作茧化蛹。
草蛉科的昆虫翼展从6毫米到超过65毫米,其中最大的昆虫在热带。它们的特点在于翅脉上的宽肋脉区域,上面有跨脉。身体通常为亮绿色到绿褐色,很多物种的复眼是显著的景色。翅膀通常为半透明,上面有淡淡的彩虹色.有些具有绿色的翅脉或亮褐色图案。草蛉属(Chrysopa)和其他属的物种能从前胸释放出气体。
成虫的前翅基部有鼓膜器,使它们能听得更清楚。有些物种在听到蝙蝠的超声波时有逃避行为-在飞行时它们关闭翅膀并降落到地上。草蛉也采用底部或者身体振动的方式来互相沟通,尤其是在求偶时。几乎相同形态的草蛉有时更容易通过求偶信号来区别。比如,南欧的Chrysoperla mediterranea与北欧Chrysoperla carnea看起来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它们求偶声音差别非常大,一个物种的生物不会对另一个物种的振动有反应。幼虫的背部更细,胸部有显著的拱起,两侧有硬毛。成虫在拂晓或夜间出没。它们吃花粉,花蜜和蜂蜜,并辅以螨虫,蚜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有些物种主要是掠食者,另一些只吃花蜜,在其消化道有帮助其分解食物为营养素的共生酵母菌。
它们于夜间产卵,单独产或成小群公共产卵,搭起约1厘米长的细茎,一只雌性可产100-200枚卵。卵产于植物上,通常附近有大量蚜虫。在卵孵化后,幼虫立刻蜕化,开始觅食。它们是贪婪的掠食者,袭击大部分形状适合的昆虫,尤其是身体柔软的生物如蚜虫,毛毛虫(鳞翅目的幼虫)和其他昆虫幼虫和卵,在密度高的时候甚至互相捕食。因此,幼虫又被称为“蚜狮”或者“蚜狼”。除了触觉敏感外,它们的其他感官没有发育。它们行动杂乱无章,头从一边摇到另一边,当它们发现合适的捕食对象,就抓住猎物。它们的上颌空心,可以使消化液注射到猎物上,蚜虫的器官可以在90秒内溶解。根据环境条件不同,幼虫需要1–3周时间化蛹,温带的物种通常以蛹的形式度过冬天。
卵:椭圆形,长径1mm 左右,一般多呈绿色或草绿色,卵的基部有一根富有弹形的丝柄,以丝柄附着于植物的枝条叶片和树皮上。
幼虫:多呈纺锤形,体色通常为黄褐色,灰褐色或赤褐色。头上有黑褐色斑纹,口器为一对强大弯管,前口式,胸部各节生有大小不同的毛瘤。有发达的胸足三对,幼虫行动活泼。
蛹:裸蛹,黄绿色,椭圆形,长12mm左右, 卷曲在白色丝质茧中。
成虫: 体形中等、细长、柔弱,一般虫体和翅脉多为绿色。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呈线状。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头部常见黑褐色斑纹,区分为唇基斑、颊斑、中斑、角上斑、角下斑和后头斑,头斑的数量和位置是分种的特征。翅二对,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脉纹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分叉。
2.生活习性
草蛉幼虫期共3 龄,可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昆虫, 捕食多种昆虫的卵和蛾类的幼虫,还可捕食昆虫排泄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草蛉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食料不足情况下,自相残杀的习性表现得更为严重。处在狭小的空间里草蛉幼虫之间会有较强的相互干扰和竞争作用。在同一环境下,1 头叶色草蛉2 龄幼虫的可捕食棉蚜39.5 头,而2 头幼虫的捕食量仅为60.5 头。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2 种幼虫共存的机会较多,如果食物不足,会发生相互残杀的现象。
草蛉的成虫羽化后,必须补充营养方可产卵,主要取食花粉、花蜜和多种虫卵。人工饲养时,若食料不足,或密度过大时,成虫有取食自产卵的习性,在饥饿时大草蛉成虫会咬食同种其他成虫。草蛉的产卵前期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大草蛉一般为8 ~ 10d,中华草蛉为4 ~ 6d,普通草蛉为5 ~ 7 d,松氏通草蛉为7 ~ 8d。成虫寿命长,大草蛉一般30~ 45d,越冬代成虫有的可达88d 之久,中华草蛉30~35 d,普通草蛉25~ 30d,松氏通草蛉28 ~ 39 d。成虫的产卵量因种类不同而异,据室内饲养观察大草蛉产卵量最高,中华草蛉和松氏通草蛉次之,普通草蛉最少。成虫有趋光性和趋青性。
3.变态过程
草蛉是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不同的形态,在卵期和蛹期的草蛉不能取食,捕食主要是在幼虫和成虫时期,其中尤以幼虫期捕食量大,是消灭害虫的主要时期。草蛉幼虫长得丑陋,捕食凶猛,人们把幼虫期的草蛉又叫做蚜狮。蚜狮十分活跃,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随意飞翔,但却能不停地在植物上爬行,到处寻找害虫捕食。蚜狮捕食害虫或虫卵,主要的武器是生在头前方的上、下颚,每当其发现目标后,会张开上、下颚,把目标紧紧地夹住。上、下颚上生有可以使消化液流到害虫体上的细沟,能溶解害虫身体的液体顺着颚上的细沟流到害虫体上,害虫身体的组织会被溶解,而溶解的液体又马上被蚜狮吸到肚子里。如此,一头害虫最后只剩下了一张空壳。每头蚜狮一天可以吸食百十头蚜虫。有趣的是有的种类象亚非草蛉等,每当把害虫吃尽吸光后,还把吸空的害虫体壳背在背上,不停地行走。据统计,一头蚜狮在整个幼虫期消灭的蚜虫平均可在七八百头以上!
4.食性和食量
草蛉是多食性昆虫,除捕食多种软体的昆虫和螨类外,也取食昆虫排出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等。所捕食的昆虫包括同翅目(蚜虫、介壳虫、粉虱、木虱、叶蝉等),缨翅目(蓟马),鳞翅目(蝶和蛾类的卵和小幼虫),鞘翅目(叶甲等甲虫的卵和幼虫),膜翅目(叶蜂的卵)等许多重要的农林害虫。但也捕食一小部分益虫,如双翅目的食蚜蝇(卵和幼虫)以及脉翅目的粉蛉(幼虫和蛹)等,甚至可以同类互相残杀,这点在饲养时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草蛉的食量是较大的,从文献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大蚜狮(即大草蛉) 幼虫一生(8一10天)可食蚜虫677.6头,成虫(5一8天)平均可食蚜4 8 8.2 2头,一个世代每个草岭平均能消灭1041.44头蚜虫。但也有的报告,食蚜量要低的多。九纹草蛉(即丽草蛉)一个幼虫一生(15天)平均食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2,0 77头,一个成虫则食蚜达4,000头以上。
普通草蛉吃介壳虫的记录也是惊人的,在我国台湾省,一个幼虫可吃3,780 头介壳虫;在中东,一个幼虫14天吃介壳虫(Massococcus sp.)的卵6,457粒。在法国,普通草蛉幼虫捕食多种葡萄害虫,一个蚜狮至成长可以吃葡萄缀穗蛾Polychrotisbotrana Schiff的幼虫60 头。
5.种类与分布
草蛉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向北热带种类递减,北方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北方种类有明显地向南扩散的趋势。在东部季风环流区,主要分布着热带种类、古北区与东洋区的过渡种类;在西北干旱区,以古北区种类为主。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一些特殊类群,如多阶草蛉等。
绢草蛉属( Ankylopteryx)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饰草蛉属( Semachrysa)分别分布于陕西、海南、台湾、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草蛉属(Chrysopa)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优势种也比较多,如丽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及多斑草蛉。
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优势种草蛉。北方棉区的优势种草蛉主要有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晋草蛉和普通草蛉等种类。在南昌地区常见的草蛉种类主要有大草蛉、中华草蛉、普通草蛉、松氏通草蛉等;在棉田和玉米地以大草蛉和中华草蛉为主,桃、梨、柑桔等果树上则以普通草蛉较多,大草蛉和中华草蛉次之;蔬菜地则大草蛉和中华草蛉较多。云南省常见草蛉种类有大草蛉、中华草蛉和丽草蛉,在烟草田以大草蛉数量较多,中华草蛉和丽草蛉的数量较少。
6.防病虫害
1975年开始试验用中华草蛉防治果树红蜘蛛为害,不断地进行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释放工作,至1977年将防治面积扩大到90余公顷。通过释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树红蜘蛛的为害,不但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节省了开支和劳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草蛉适于在野外进行人工释放,在温室和暖棚内,同样有着明显的治虫效果。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试验站,利用人工饲养的中华草蛉防治温室内为害黄瓜的瓜白粉虱,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草蛉能有效地消灭很多种类的农业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开展对该物种的人工繁殖、饲养工作早被提到日程上来。有计划地把人工伺养的草蛉释放到田间,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更是成果辉煌。
中国河南省某地,曾在棉田中释放草蛉防治棉铃虫,四五天便使棉铃虫的卵和幼虫减退了80%。
21世纪初,草蛉作为天敌昆虫的研究,仍在各地不断地开展,在技术方法上和灭虫效果上都不断地取得了新的成果。
7.下属亚科
网蛉亚科(Apochrysinae)
草蛉亚科(Chrysopinae)
幻蛉亚科(Nothochrysinae)
8.网蛉亚科
网蛉亚科(学名:Apochrysinae)是属于草蛉科下的一个亚科。
娜草蛉属(学名:Nacaura),网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大型种类;头部较宽大;上颚发达,不对称;颚、唇须端部横切;触角远较前翅为长。第1节长明显大于宽。胸部长,前胸两侧常具红斑;后足胫节端部黑色;爪基部弯曲,前翅宽大,无翅痣;前缘区横脉列发达;Rs自基部分支;阶脉多列;Psm—Psc相距较近,端部相连,并与外阶脉相接。后翅明显窄于前翅,阶脉两列。腹部长,臀板外侧圆,内侧“V”形凹入,臀胝位于下部雄性外生殖器中,殖弧叶中部直,两端膨大上翘;雌虫第Ⅶ腹板宽大;贮精囊宽大,导卵管细长、弯曲;亚生殖板端部双叶状。
(2)分布范围
中国、日本。
(3)松村娜草蛉
松村娜草蛉(学名:Nacaura matsumurae),雄虫前翅长22.5—23.5 mm,雌虫前翅长:22.0--26.0 mm。头黄绿色;颚、唇须微透明,浅黄色,无斑。触角柄节黄绿色,外部两侧有粉红色条带,梗节赭黄色,外部两侧有黑褐色斑,鞭节赭黄色,接近基部的两侧红褐色。足浅黄色,胫节的端部和整个跗节黄色;爪褐色,基部膨大,强烈弯曲。胸部背视黄绿色,腹视浅绿色;前胸背板中纵带不明显,两边缘粉红色。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