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作者 | 秋秋
来源 | 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平时带孩子在户外玩,最头疼的是要处理小朋友之间各种社交问题。
“阿姨,他不让我玩玩具。”
“妈妈,他打我。”(其实就是扒拉一下)
“阿姨,他不和我玩,你说说他。”
虽然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这些小事串起来的。能处理好小事,就能处理好人际交往。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可见,小朋友的社交能力还真得当回事来看,遇到的社交问题也要“当回事”处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非易事。
01
教会孩子如何交朋友
(1)主动破冰
进入新集体的第一周,孩子放学回来跟我说有个同学总对他竖中指。我问他:“是只对你这样,还是对其他同学也这样呢?”孩子说:“我看见他对别人也这样过。我们几个同学一起玩,他就在一边竖中指。都没人和他玩。我一瞪他,他就跑远了。”
“下次他再这样,你不用生气,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想和我们一起玩呀?竖中指不礼貌,不礼貌就没人玩了。”
过了几天,我送孩子进学校,看见他在校门一边磨蹭着不往教室走。不一会儿,有个同学走近他,俩人结伴往教室走去。回家后他说,早上等着的就是之前“竖中指”的同学。俩人不仅没矛盾,还成为了朋友。
孩子交不到朋友,可能只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交朋友。交朋友的秘诀,第一步就是大胆去问,不管是邀请别人加入自己的游戏,还是想加入别人的局,都需要主动。很多时候,一句礼貌的询问,就足够破冰。
小贴士:
- “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 “我们一起玩,人多会更好玩。”
(2)提供帮助或玩法
当然,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在公园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 “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 “我已经有人一起玩了。”
一部分小孩会在被拒绝后,失落地跑开;也有一部分小孩会继续争取:“我们一起玩,人多会更好玩。”没有小孩能招架得住第二轮的攻势,小孩们会很开心地一起玩起来。
出门带几个小玩具,直接“诱惑”:“我有两副羽毛球拍,咱们几个可以双打,一起玩不?”或者认真观察想加入的小团体游戏是怎么玩的,适时提供帮助,自然而然就玩到一起去了。
(3)接纳他人的好意
孩子小时候,一旦有相熟的朋友在场,他是很难接受其他小朋友加入的。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有一个好朋友排序。这本无可厚非,他完全可以遵照自己的内心选择和哪些朋友玩。
但随着孩子长大,他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并不是每进入一个新环境都有老朋友在。他慢慢发现,去交新的朋友,也很重要。发出“入伙申请”和接受别人的“入伙申请”,都能使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或者仅仅是在当下能有个“游戏搭子”,玩得更开心。
02
一些社交规则
很多小朋友也有一起的玩伴,但每次一起玩,总要闹不愉快,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了。虽然小朋友之间的社交没那么多大道理可讲,但也要遵循一些社交规则:
(1)尊重物品所有权
没有经过允许,不擅自碰别人的东西。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或用别人的文具,要找主人问,经过主人的同意才能拿。需要注意的是,物品的主人是小朋友,不是家长。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要强制孩子拿出玩具分享,也不要越过孩子替孩子做决定。
(2)遵守规则
- 轮流玩,不插队。
- 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情。
- 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03
面对问题、解决冲突
孩子一起玩,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小“矛盾”。虽然我理解家长不愿让孩子吃亏的心情,但还是要提几点建议:
(1)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还小的时候,带他去玩,总觉得孩子在“吃亏”。比如,明明刚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别人,到别人分享零食时,人家会附带一句:“这是我的,我妈妈买的,你得感谢我。”当大人的我,总觉得这一句句话带着刺,会刺痛孩子。但事实是,这些“刺”只刺痛了我,孩子根本不当回事。
不要把大人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有一次,孩子从学校回来跟我说:“妈妈,小胖今天打我了。”我一听,赶紧问:“啊?打疼没有啊?你可以告诉他这样不对,或者直接找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家小孩却说了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妈妈,你先别着急,其实,他是托班的小朋友,他还不懂这些,而且他的力气很小的……”你看,我的感受和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不涉及安全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密切关注,遵循的原则是:不随意插手,而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感觉被深深伤害了,也不要轻飘飘地来一句:“就这点小事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询问孩子需要何种帮助,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孩子。
(2)很多问题不解决就消失了
玩着玩着打、哭、生气起来,这都是非常常见的。但根据我这几年观察孩子的经验来看,小孩子之间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从吵架到和好几乎没有明显分界。
有一次,孩子和同学玩,冤枉了同学在说他坏话,他向同学道歉,同学只是跑开了,拒绝接受道歉。同学一路跑,孩子一路追,说了无数个“对不起”,同学就是不接受。旁边的家长说:“没关系,不接受是因为他的气还没消。他需要冷静冷静。我们下次再一起玩吧!”隔天俩人相见,又是搂又是抱。我们家长在一边问:“你们两个和好了吗?”孩子说:“嗯,我们又是好朋友了。”不一会儿孩子又跑过来问我:“我俩因为什么不高兴来着,我怎么想不起来了……”
(3)真有问题,教会孩子好好处理
孩子小时候和朋友们一起玩,一不顺心,就会跑到一边生气。可以告诉孩子,每天一起玩的时间只有这么多,如果拿时间来生气,就是在浪费自己玩的时间,值得吗?有问题可以解决问题:
- 玩具轮流玩。
- 捉迷藏可以轮流来藏和找。
- 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分享出来,一起合作会不会更好玩?
- 不小心冒犯了朋友,可以道歉。
- 被恶意对待,可以勇敢提出异议,大胆拒绝维护自己的利益,大不了今天不一起玩(明天不一定)。
足够多的示范,孩子就能学到足够多的社交技能,也会在今后的社交中独立处理更多问题。
(4)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你们一起玩,不带**,如果你是**,会不会伤心呢?”
“如果你摔倒了,是不是也想让别人等等你或者过来扶你一下,看看哪里受伤没?”
孩子需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来实现自我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事,一句“对不起”并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结,而是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并勇于承担责任。
“如果别人不小心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就漫不经心说句对不起,你愿意原谅他吗?”
“不愿意。”
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在表达歉意、请求原谅的同时,要尽自己所能去挽救:看能不能修好,解决不了的可以找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5)社交是门大学问,靠实践和书籍都能不断提升社交能力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从遇到的实际问题上,从小孩哥小孩姐的身上学到很多社交智慧,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启发来自孩子的童书、绘本。
在别人的故事中,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和朋友相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社交规则和社交礼仪。
例如,绘本故事《跑得太快的斑马》中,小鸟、大象、斑马是三个好朋友。
斑马喜欢奔跑,但有一次它跑得太快,忽略了身边的两个朋友,于是小鸟和大象很生气,决定不和它一起玩了。
斑马很伤心,做什么事都没了乐趣,这时候有一只长颈鹿说:“吃一点好吃的叶子吧,你会感觉好得多。”
斑马邀请长颈鹿一起玩团团转的游戏,长颈鹿甚至跑得比斑马还快,它们很开心。
另一边小鸟和大象开始想念斑马,在终于找到斑马的时候说:“我们想你了。”
“真后悔离开你。”斑马邀请小鸟和大象加入游戏,并表示:“放心,这次我不会跑太快。”
它们玩得很开心,大象说:“我们三个还是最好的好朋友,我太开心了。”
斑马说:“怎么是三个?我们四个是最好的朋友,永远在一起。”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读出来:好朋友在一起玩,要互相关心、照顾,不能只顾自己开心。做错事勇于道歉,得到原谅还可以继续做好朋友。你在有些人眼里的缺点(跑太快),在另一些人眼里也许是优点。要大胆去接受别人的好意,结交更多的朋友。
04
孩子无好坏,有的只是本能、人性和家长的引导
在带孩子和无数个小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无好坏,有的只是本能、人性和家长或好或坏的引导。谁也不会活在真空里。我的孩子也不例外。接触各种各样的孩子,去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性,也是见世面的一种。
不把孩子教成最不受欢迎的孩子,然后求同存异,既能包容别人的不同,又能坚定自己的主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说服老人扔东西
☜♡☞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