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乡下老家听了一群老农户聊天,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正月十五的天气。有的说“最怕正月十五雨”,有的反驳说“春雨贵如油”。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些流传已久的农谚。
从眼前看,元宵节下雨的确影响了不少人赏灯观月的雅兴。可对农业生产来说,这雨到底是福是祸?我找了几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聊了聊。
安徽萧县种粮大户老王给我讲了他的经验。“正月十五下雨,后头春季多干旱”。他家种了200多亩地,每年都要格外关注这天的天气。去年正月十五下了场大雨,果不其然,接下来三个月雨水稀少,春播都受了影响。
河南的张大爷也说:“正月十五淋湿灯,清明都得穿棉衣”。他家种了几十年地,发现这个规律挺准。元宵节要是下雨,往往预示着倒春寒要来。去年就是这样,元宵节淋了场雨,到清明时节突然降温,害得不少早播的庄稼遭了殃。
吉林的李叔叔可不这么看。“你得看地方”,他说,“咱东北这边,正月十五下雨反倒是好兆头,能让土壤解冻得早些,春耕能提前”。这话提醒了我,农谚还真得因地制宜地看。
以色列农业专家瓦伦斯基曾对中国传统农谚做过研究。他说这些农谚背后都有科学道理,比如正月十五的天气现象往往反映了大气环流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春季气候走向。
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靠经验种地了。河北的小赵告诉我:“手机上天气预报多准确,往后三天、五天都告诉你。再加上县里农业气象服务站的指导,种庄稼比过去有谱多了”。
农谚虽然有它的道理,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更需要科学指导。比方说,农业气象部门发布的春耕指导意见就很实用。根据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他们能给出更精准的建议。
不过话说回来,老农户的经验也不能完全丢。我家隔壁老李种了一辈子地,他说:“新办法老办法一块用,互相补充才好”。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我家的小院里挂着一串红灯笼。老伴儿说,就盼着明年元宵能是个晴天,好热热闹闹地过个团圆节。我笑着说,农民的事,哪有十全十美的,晴天雨天各有各的好处,顺其自然最重要。
现代农业要在科技和传统中寻找平衡点。无论是精准的气象预报,还是老农户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在追求“菜篮子”安全、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也要让农业生产更有保障,让“刚需族”和“房奴”们的餐桌更安心。
这不,气象局刚发了春耕指导意见。要我说,与其纠结元宵节该不该下雨,不如好好看看这些专业建议,科学种田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