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光匆匆,转眼间又到了雨水节气。

雨水通常在每年 2 月 18 日 - 20 日交节,今年交节时刻为 2 月 18 日 18 时 06 分 18 秒,农历正月廿一,乙巳年,戊寅月,戊午日 。

雨水节气并非意味着降雨量就很大,它主要反映的是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降水开始增多,且降雨多为小雨或毛毛雨。


雨水节气的渊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一般在正月中旬交节,象征着降雨的起始以及雨量的逐步增加。

春季万物生长,五行中春属木,木生长依赖水滋养,立春后气温回升,东风解冻,水汽蒸发形成降雨,这便是雨水节气得名由来。

雨水的天气特点

“雨水降临,草木萌动”,进入雨水节气,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植物抽芽,大地泛绿。

但我国地域广袤,南北方天气有别。北方平均气温依旧较低,西北、东北大部尚无春的气息,天气寒冷,不过整体气温呈回升态势,降雨和大风天气增多;南方则已明显回暖,降雨量显著增加,春的气息更为浓郁。

今年雨水节气颇为特殊,既是“晚雨水”,又逢旧俗“凶日”。

特殊的“晚雨水”

每年雨水交节时间在阳历较固定,农历却波动大。

老祖宗认为,正常交节时间为正月中旬,上旬为“早雨水”,下旬是“晚雨水”。

俗语说“早雨水旱断苗,晚雨水满池塘”,意思是早雨水预示降雨少,易致“春旱”,影响农作物生长;晚雨水则预示降雨多。

今年雨水交节在正月二十一,属于“晚雨水”,依古人经验,期间降雨可能较多,出行别忘带雨具。


为何是“凶日”

古人做事前常择吉日,如婚嫁、动土等,这便是择吉文化。

民间常用“建除十二日”择吉,今日 2 月 18 日雨水交节,据“十二建日”推算为“定日”。

“定”有安定、稳定之意,提醒做事要安定内心,事情方能稳定发展。所以今年雨水节气行事需多留意。


1. 不出:雨天避免户外锻炼

雨水时节正值初春,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是调养身心、增强体质的好时机。

冬季人们多宅在家,此时锻炼可驱散寒气,助阳气生发。

但雨水自天而降,寒气重,淋雨锻炼易使寒湿之气入侵,引发关节疼痛、感冒发热等。

且雨天路滑、视线不佳,锻炼存在安全隐患。若遇下雨想锻炼,可选择室内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

2. 不送:勿赠寓意不佳礼物

雨水不仅是节气,还是民间传统节日,有回娘家习俗。

原因有二:一是古代交通不便,雨水后农忙将至,节前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免农忙无暇顾及;

二是为长辈“接寿”,即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过去,雨水这天女婿向岳父岳母送一丈二尺长红棉带缠在两把藤椅上,寓意长命百岁。

如今,“接寿”形式多样,礼物选择丰富,但要避开寓意不好的物品,如送终寓意的钟表、离散之意的雨伞等,毕竟回娘家习俗体现的是孝道,礼物应注重吉祥寓意。


3. 不吃:控制罐罐肉摄入量

雨水节气还有吃罐罐肉习俗。罐罐肉做法讲究,将猪蹄、猪腿洗净去毛,用沙罐盛装,加黄豆或白米豆、生姜、大蒜等佐料,微火慢炖至熟。

它象征家庭温暖、亲情深厚,传递父母对孩子“情如手足”的爱。

但初春时节,不宜多吃。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肝脏功能旺盛,过多摄入肉类,尤其是油腻肉类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

春季养生应注重“发陈”,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清理肠道,保持健康。

今年雨水节气特殊,既是“晚雨水”又是“凶日”,了解即可,不必过分在意。

而“1 不出、2 不送、3 不吃”这些雨水节气生活注意事项,不妨分享给家人朋友,让大家在春天感受温暖,祝生活安康、诸事顺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