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通常出现在 4 月 5 日前后。今年的清明是落在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这天。
在古代,清明作为节日的重要性要大于节气,通常人们会在这天踏青、插柳,还会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
另外,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创作了众多描写清明的诗词。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高启的《清明呈馆中诸公》:“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等等。
此外,清明这天也有很多有趣的饮食风俗。例如,清明这天有吃青团(清明果)的习俗,寓意幸福美满、健康长寿;吃馓子,寓意开枝散叶;吃清明粽,寓意人丁兴旺、四季平安;吃鸡蛋,寓意一整年身体棒;吃薄饼,寓意祭奠先人;吃枣糕,寓意春季饮食寒热均衡等等。
2025年清明节不一般,从交节日期上来看,交节在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是民间百姓说的“三月清明”。
在旧时,人们把清明出现在农历二月里称为是“早清明”,出现在农历三月里称为是“晚清明”。通常“早清明”的年份,气温回暖快,不到清明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看到田间郁郁葱葱的了。而“晚清明”的年份,往往是回暖慢,甚至还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即便到了清明也没有明显的春绿。像农谚,“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2025年从农历上来看,不仅有闰六月,还是“双春年”,网上流传说“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那么,今年清明能上坟扫墓吗?
要知道,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老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不同地区的上坟扫墓习俗也千差万别,甚至有些地方的习俗和其它地方相反。
例如,在我国一些南方的乡村,比如福建的某些村落,人们上坟扫墓之后,会在坟前摆上精心准备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聚餐。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与祖先“共享”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行为,不仅能表达对祖先的缅怀,还寓意着家族的延续与团结,仿佛祖先也在以另一种形式参与着家庭的聚会。
但是,在坟前吃东西这样的行为,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是不被允许的。例如,在我国河北的部分地方,在坟前吃东西被视为对逝者极大的不尊重。他们认为,墓地是庄重肃穆之地,逝者的灵魂在此安息,在这样的地方进食嬉闹,是对祖先的亵渎,会惊扰到逝者的安宁。
在比如,有些地方的人们在上坟的时候会燃放鞭炮,他们认为鞭炮的声响能够驱散邪气,同时也能告知祖先后人前来祭祀。但是,有些地方,这样是不被允许的,他们认为水乡环境清幽,逝者长眠于此,需要宁静,鞭炮的喧闹不仅会打破这份宁静,还可能引发火灾,对墓地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
网上流传的“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可能是他们当地的习俗,我们应当尊重。不过,如果有人宣称“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上了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这种说法就必须坚决反对。这已然脱离了正常习俗的范畴,而是一种“封建愚昧”的思想。
就像曾经有人宣扬“天狗食月”是不祥之兆,要通过各种迷信仪式去化解,可实际上我们知道月食只是一种自然天文现象。同样,将上坟与毫无根据的厄运联系起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迷信观念。
所以说,每个地方的习俗确实不一样。有的地方认为“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有的地方认为“双春闰月清明可以上坟”。我们无需过度纠结于各地不同的说法。给自己的亲人上坟,最重要的是那份真挚的情感。按照自己家里一直以来的方式去做就好,只要心中有对亲人的思念,想什么时候去缅怀就什么时候去,不必被那些纷繁复杂、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所束缚。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