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纳入其发布的健康食品新标准中,该规定将于2025年2月25日正式生效,引发全球茶人的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去年12月中旬,美国FDA也首次对食品标签中的“健康”营养成分进行了更新,当中就有一条限制茶包和瓶装茶在内的茶产品标注“健康”声明的规定。

该规定明确了无论是普通茶包、还是含有无热量或低热量甜味剂、维生素等的碳酸茶或非碳酸茶饮料,每12液体盎司(1盎司=28.35克)所含的热量<5卡路里才可在包装上标明“健康”


作为茶叶消费大国之一,美国2024年茶叶进口额高达5.50亿美元、进口量12.34万吨,分别增长了11.87%、18.86%,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涨幅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美国有机茶的进口量也增长了113.5%,占茶叶总进口量的3.8%,这也显现了美国对茶叶健康属性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而将茶叶正式定义为“健康食品”、严格限制茶叶衍生产品(茶包、茶饮料)的“健康声明”,无疑是进一步巩固了茶的健康形象,提升消费者对茶产品的信任度。

当然,美国FDA对茶叶健康属性的背书,除了有助消除其国内消费者对茶饮健康属性的疑虑,还将助力东方茶文化借助这一波健康风潮进一步渗透国际市场。


这可能利好我国与其他产茶大国的茶叶出口市场,只不过出口的茶叶、茶饮必须符合美国FDA的质量安全标准规定,起到规范国际茶叶市场发展的作用。

不过,茶之为饮,源于中国,以茶为药、饮茶裨益健康之说自古有之,我国对规范茶叶市场发展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饮茶健康 自古皆然

茶之为饮,源于中国,以茶为药、饮茶裨益健康之说自古有之,诸如唐朝著名中药学家陈藏器就在《本草拾遗》盛赞:“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千古一“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开宗明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至明朝,药圣李时珍在其所编撰的《本草纲目》中认证了茶有“降火”之功:“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则提及了普洱茶的功效,曰:“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发展至今,为茶叶的健康属性发声的专著层出不穷,如《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就记载茶叶具有降血脂、增强免疫力、脑损伤保护、预防高血压、抗癌、延年益寿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饮茶的诸多功效频频被证实。而茶叶中的精华——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茶黄素等也已成为形形色色的健康、保健产品的原料……

不仅如此,我国推行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准则六中也建议:规律进餐,足量饮水。而推荐饮用的水则包括白水茶水少喝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等。


为何含糖饮料为何如此不受待见?茶水与之相比又有何独到之处呢?对此,大家可以翻阅小懂前不久写过的文章进行回顾:(点击原文回顾)

而为了保证茶叶市场的健康化发展,我国也早已公布、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GB 31608-2023),其明确规定了“茶鲜叶”和“茶叶”的定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节选

由上图可知,只有以“茶鲜叶”为原料、按照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的才能称为“茶叶”!在原料方面还进一步要求品质必须正常、无劣变、无异味等。

除了之外,还明确了茶叶不允许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农药残留也应符合相关国标规定,层层把关,严格规范茶农和茶企种植、采摘、生产茶叶,以保障茶叶安全。

在茶叶深加工方面,首个我国主导制定的茶叶深加工领域国际标准——ISO 5642: 2024《茶多酚提取物——定义和基本要求》,也于去年5月正式获批发布。


▲不同规格茶多酚产品

上述标准也明确了茶多酚的定义、规格,并严格限定了质量指标,这也将推动我国及其他产茶国规范茶多酚的深加工产业促进国际茶多酚产品良性贸易……

无论是美国FDA将茶列入“健康食品”这一举措,还是我国近年来针对茶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对从事茶行业的茶农、生产和销售茶叶的茶企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不仅面临更高的检测、认证生产成本,但这也有利于强化茶产品的“健康属性”,也许会迎来品牌升级的机遇


细分到不同产业链来说,处于上游生产端茶农可能对种植茶园采取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比如病虫害方面“防重于治”、减少打农药,施用海藻有机肥代替化工肥料等。

而中游加工端为最大化保留茶叶的营养成分,则可能考虑增加对加工技术的投入进行产品创新,比如针对糖尿病患者、减肥人群定制化功能性茶产品等,茶叶包装上也要更注重环保

下游销售端则可能迎合健康消费风潮,加大宣传茶产品的健康属性,这也无可厚非!不过要依据客观事实宣传,过度以茶叶的某些功效为噱头夸大宣传茶叶,可能涉及虚假营销,不利于长远发展。


说了这么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茶的健康属性,并为之共同努力,饮茶养生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讨论~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茶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茶文化与茶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等。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茶知识

1、


与茶友谈茶、喝茶

群内不定时发红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