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一个人的露营、一个人的晚餐、甚至一个人去医院做手术。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涂磊老师的那句话:“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其实是独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那些真正活明白的人,他们是怎样把独处的日子过成诗意的生活。

01

独处不是孤独,是给心灵做SPA

朋友的爸爸吴大爷的退休生活,成了他们小区里的一段佳话。

吴大爷退休后,儿女给他装修了市中心的大平层,他却连夜打包搬回到了乡下的老宅。

别人都说他太能“作”,他却在乡下的小院里种满月季,用山泉水泡茶,每天在朋友圈发九宫格——沾着露水的丝瓜藤,或是蹲在墙头晒太阳的狸花猫。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他,他正在用竹竿摘柿子,回头冲我们笑着说了一句:“现在我才明白,安静才是最好的养生。”

这让我想起仓央嘉措说的:“修炼到最后,才会让安静去洗干净心灵。”

仔细想想,真的如此。

年轻时我们都像赶场的陀螺,生怕错过任何一场热闹。可人过中年才懂得了,独处就像给积灰的琉璃盏做保养——擦去浮尘,才能透出本来的光。



02

独处是思想的健身房

霍金说得多好啊:“你可以让我的脚不动,但你不能让我的大脑不再运转。”

我认识一位退休的老教授,每天雷打不动在公园长椅坐两个小时。

你以为他在发呆吗?人家随身带着速写本,每天都在公园记录鸟叫声的节奏,观察蚂蚁搬家的路线。

有一次他拿着本子和我说:“你看,这片梧桐叶飘落的轨迹,和量子物理的测不准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哪是一个退休老头,分明是当代的物理学家。

我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可又有多少人真的在践行呢?

其实,独处时的深度思考,就像在给大脑做瑜伽。你不用附和别人的观点,也不必顾忌场合是否合适,在思想的跑道上,你就是自己的裁判。

03

独处是在给亲情留点呼吸感

高晓松那句“父母这一辈子都在为儿女老光阴,退休了也是如此”,扎了多少人的心。

同事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明明自己有退休金、有房子,非要挤在儿子家带孙子。结果呢?因为喂饭该用木勺还是铁勺,跟儿媳吵得差点掀桌。



最后他红着眼睛说:“我回老屋住,你们周末带娃来玩就行。”神奇的是,分开后一家人反而其乐融融,每次家庭聚会都像过年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俗语:“远香近臭”。

就像再好的香水也不能怼着鼻子闻,亲情也需要恰当的距离。

有些老人总怕“不帮孩子就是不称职”,可你见过哪个交响乐团需要指挥永远举着指挥棒的?

很多时候,老人也要学会适时退场,才能让生活过得更加舒心。

04

独处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物理独处:关上门,切断社交,像给生活按下暂停键。

第二重是精神独处:在人群中保持思想独立,如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最高境界是灵魂独处:即便身处闹市,也能构建自己的精神桃花源。

就像我有个朋友在CBD写字楼顶层弄了间玻璃花房,每天午休时就上去侍弄她意养的多肉。

她和我说:“空闲时看着这些小生命安静地生长,比参加任何商务饭局都治愈人心。”

你看,真正的独处高手,都能在水泥森林里种出春天。



05

独处不是逃避,是更高级的参与

有人担心独处会与社会脱节,可你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村上春树坚持三十年凌晨四点写作,钱钟书能在家闭关完成《管锥编》。

他们不是厌世,而是用独处积蓄能量,就像弓弦拉满前的必要松弛。

有的人说退休是事业的终点站,但我却想说:退休不是事业的终点站,而是换乘站。

你可以选择挤在嘈杂的候车室,也可以优雅地登上属于自己的观景列车。因为人生下半场,比的不是谁身边热闹,而是谁心里更丰盈。

最后我想说:独处不是要你离群索居,而是学会在喧嚣中给自己留片自留地。就像手机需要定期清理内存,心灵也需要独处来腾出空间。

当你真正享受独处时,那杯茶会自己说话,那本书能带你穿越时空,连窗台上的光影都藏着故事。这样的活法,难道不高级吗?

其实,人生,走到最后就是一个人的生活。

前半生,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事业,生活,而到处奔波,拼命的建设各种关系,但后半生却要学会为自己而活,挤不进的圈子就放弃,太累的关系该断就断。

说到底,其实生活并没那么复杂,使我们心神不宁的,是每一个人的想法不同的结果。

希望我们都能记得: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学会和自己独处,遇事不纠结,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