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毅外长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中美两个大国不能起冲突,否则世界会遭殃。”
美国近年来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频繁进行兵棋推演,试图测算与中国开战的可能结果。
然而,美国也心知肚明,中国的战争潜力不容小觑,于是,美国在打压中国的同时,又不得不与中国合作,试图从中国购买重要物资。
有趣的是,俄罗斯也是如此,为了维持其军事实力,同样依赖中国提供一种关键材料——硝化棉。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硝化棉,有四分之一都出口到了美国,那么,硝化棉究竟为何如此重要?
硝化棉是诞生于纤维素与硝酸产生的酯化反应,最终以黄白色固体的模样呈现在世人眼前。
其熔点处于160°C-170°C这个区间,一旦被点燃,便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剧烈燃烧,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正是凭借着燃烧速度快、威力巨大的特性,硝化棉早早地就被军工领域“相中”,成为制造火药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分。
回首历史,早在1860年,普鲁士军队率先开启了硝化棉在军事上的应用先河,将其运用到步枪和炮弹之中,自此,硝化棉开启了它在战场上的传奇之旅。
时过境迁,如今的硝化棉已然成为炮弹、子弹发射药以及火箭推进剂的核心“动力源”。
不过制作硝化棉的原料,说来并不复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棉花,加上工业领域的“强酸双雄”——浓硝酸与浓硫酸。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比例与温度的把控堪称关键:浓硝酸与浓硫酸需严格按照1:2的比例精心混合,而整个反应环境的温度必须稳稳控制在30°C以下。
待反应初步完成,后续的处理步骤同样容不得半点马虎,用水反复冲洗,直至用石蕊试纸检测不出酸性为止,最后通过阴干或烘干的方式妥善保存,至此,硝化棉才算大功告成。
而在全球硝化棉的贸易版图中,中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那颗明珠,稳坐全球最大硝化棉生产国的宝座。
这背后,中国新疆地区广袤无垠的棉田,为硝化棉的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使得中国的硝化棉年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欧洲更是有高达70%的硝化棉需求依赖从中国进口。
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在无端炮制的新疆棉事件中,罔顾事实,恶意造谣中国强迫新疆人劳作,进而出台限制新疆棉进口的条令。
这一昏招,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直接导致欧盟境内硝化棉供应瞬间告急,陷入短缺的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俄罗斯在2022-2023年期间,从中国紧急进口超过2000吨硝化棉,这些硝化棉迅速奔赴俄乌冲突的战场,成为火力支撑的关键一环。
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对中国硝化棉有着巨大的需求,仅2022年一年,就从中国进口了6000吨之巨。
美俄两国如此急切地向中国寻求硝化棉供应,背后折射出的各国的情况。
西方国家面临国内没有硝化棉可用的原因,是当初的“去工业化”策略。
曾几何时,为了追求所谓的“轻资产、高利润”模式,西方众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大量基础工业产能向外转移,把制造业的“根基”从本土拔起。
彼时,他们沉浸在金融、服务业等虚拟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中,却未曾料到,一场危机正悄然在暗处滋生。
俄乌冲突的爆发,犹如一记重锤,狠狠敲醒了西方国家的美梦,在战争的硝烟之下,那些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关键物资,瞬间成为决定胜负天平走向的关键砝码。
由于本土工业产能的严重缺失,西方国家赫然发现,自己在军备物资、基础材料等诸多领域,竟如此依赖进口,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供应。
这种依赖,在冲突的催化下,暴露出了西方供应链的极度脆弱性。
以美国为例,这个全球头号强国在惊觉自身短板后,开始慌慌张张地尝试重建本土生产线,试图重拾那份早已远去的工业制造“底气”。
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回流,可长期“去工业化”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填补的?
技术工人短缺、产业链上下游脱节等问题,如同顽疾一般,困扰着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
俄罗斯方面,同样面临着硝化棉供应的潜在危机。
鉴于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为了摆脱可能出现的“卡脖子”困境,俄罗斯科研人员开始绞尽脑汁,试验用木材纤维素替代方案来制备硝化棉。
他们深入森林,探寻合适的木材原料,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工艺参数,力求找到一条可行的国产化替代路径。
欧洲各国也没闲着,纷纷投资木纤维素技术研发项目,各大科研机构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日夜奋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从木材纤维素到成熟稳定的硝化棉产品,中间横亘着无数技术难题:杂质去除困难、反应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
短期内,这些替代方案根本无法填补因限制中国进口而造成的硝化棉缺口。
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硝化棉供应非常依赖,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对中国整个军工实力的恐惧。
中国掌控着从原料到武器的全链条,这让西方国家既心有不甘,妄图遏制中国发展,又无奈于现实,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在“自主可控”与“全球化合作”之间找到精准平衡,才能让工业实力转化为坚实的话语权。
西方“去工业化”的沉重代价已然显现,而中国崛起的势头正锐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