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爆发,让许多国家的军队开始逐渐调整作战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减少单兵携带的重火力武器,转而强调高机动性和远程火力支援。不过这里却有一个逆行者,那就是解放军。

我国的军队,始终将单兵火力放在重要位置,依旧在强化班组的重火力配备。不是说现代化战争,士兵只是信息节点吗?为什么解放军要强化班组火力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俄乌战争有借鉴意义,但是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全部照搬。乌克兰的地形种庄稼非常好,但是打仗其实很难,攻守都难。

因为地太平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在无人机和热成像仪的加持下,步兵小队很难发挥作用。士兵没有办法,甚至拿出一战的老套路,打堑壕战,结果就是战场成了“绞肉机”,战线分的非常清楚,双方你来我往,回合制。这时步兵只能轻装上阵,给大口径火炮和无人机指引坐标,士兵本身没有什么可以发挥的空间。



我国的地形就不一样了,高原、山地、平原、甚至是亚热带雨林都有。这其实挺适合防守的,班组成员活动方便,隐蔽属性点满的话,突击小队的伤亡率不会像俄乌那样大,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可以上一些复杂的战术。



不过有利就有弊,因为地形多样,这种火力装备就很难推到前线,士兵想要呼救求援也没有办法。不信可以看看中越边境,很多地方坦克、步兵战车上不去,结果还是要看步兵班自己的实力,这时火力强的必要性就体现了。



没有火炮支援,步兵就不干活了吗?

解放军手上有可以替代远程火炮的面杀伤武器,比如说单兵火箭筒。当下解放军使用的最多的是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威力巨大,其破甲弹的垂直静破甲厚度有800毫米,足以重创多数主战坦克。



它还可发射多用途火箭弹,打步兵也非常厉害,能产生直径50米的杀伤区域,消灭和压制敌方暴露的人员和武器,为步兵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这款火箭筒空筒重约10公斤,加上火箭弹后总重量略有增加,一名士兵一般可携带一至两枚火箭弹进行作战,在需要时,会有专门的弹药手协助携带额外弹药。



所以,解放军士兵并不依赖空中或者后方的支援,这也是从红军时代一直保留到现在的老传统。就陆军而言,没有打过多少次富裕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靠自己。

当然了,现在我国的军事装备种类很多,无人机是可以做到敞开了供应。不过,对它的依赖也不能太强,无人机是打不对称战争的好帮手,如果对面有电磁脉冲武器,无人机就不怎么好使了。



电磁脉冲武器属于尖端科技,目前只有中美有,一旦开启,方圆十几公里飞不起来一架无人机,想用就只能像俄罗斯那样在无人机后面拖着光纤。如果在山地地区作战,其实是不好使的。而且无人机不能实时的发起进攻,响应速度远远比不了步兵手上的火箭筒,遇到了敌人抬手就可以打。



如果没有火箭筒,或者嫌弃它太重,那解放军还有狙击榴。

大口径的狙击榴,射程1000米,穿甲深度在40毫米以上,对付坦克肯定不行,但是打轻型装甲车足够了。还可以打突击步兵,像俄军使用的那种全地形突击车,解放军的狙击榴,一炮就能报销它。



不过,步兵班火力的增强带来了一个缺点,就是装备的重量太大,每名士兵携带的武器弹药太多。

机器狗的出现,则拯救了我国军队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因为不像无人机那样要在空中盘旋,机器狗消耗的电能其实远比无人机小。而且它有四条腿,支撑体积大,能携带更多的电池。因为贴着地面走,受干扰的可能也很小。



机器狗随军可以驮更多的武器弹药,减轻解放军的负重。而且不论什么地形,它都可以适应。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宇树新发布的带轮子的机器狗,人走起来很费劲的上坡,它“蹭”的一下就上去了。

除了机器狗之外,人工智能加持之下的小型运输无人机也能帮解放军减重。有人工智能加持,就不怕信号干扰,定点运输物资很容易办到。这些都能给解放军班组成员减轻负担,既保证班组火力,又保证士兵在战场上不累,保持体力用来战斗。



军迷当中有很多“二极管”,觉得解放军战术思想落伍了,现在是无人机的天下,以前的所有杂七杂八的重装备应该全部淘汰掉,只保留155口径火炮和无人机就行,上战场士兵拿把枪自保填线就可以了。怎么说呢?这种思维相当于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非要搞剑宗和气宗之分。

剑气都练不行吗?无人机和大口径火炮中国都能造出来,轻便的单兵可操作的武器我们也能大量生产,有这个条件干嘛不把班组火力提高呢?须知,高手总是均衡的,没有短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