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胜地,江涌银涛,山腾紫气,惟此龙盘虎踞;南国名庠,道臻诚朴,术造精微,共谁鱼跃鸢飞。”,您是否见过这幅壮观的楹联?
当提到这幅楹联,南京大学的学生们必然不会陌生。它正是在南京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之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亲笔题写的36字作品。这幅楹联不仅成为了南京大学学生的荣耀,也成为了书法专业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焦点。
现在,让我们再次共同欣赏孙晓云主席的这幅书法佳作。
这幅巨型楹联作品确实具有独特之处,特别是在线条的处理上,展现了明显的粗细变化。众所周知,孙晓云老师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在榜书方面,通常以粗重的线条为特点。然而,在这幅楹联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显著,且对比度强烈,这是在其他书法作品中难以见到的。
在字形设计上,孙晓云老师做到了根据每个字的特点来安排字形,体现了“随字而安,因字赋形”的书法理念。对于结构的精准控制和巧妙处理,显示了她对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特别是对于一些笔画较少的字,她在书写时更加强调了稳重感。例如,“山”字的书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字形小巧且扁平,给人一种鲜明的视觉印象。
这幅巨型楹联中不仅“山”字独具特色,其他字也各自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例如“造”字的书写,特别是在捺笔上,呈现出波折起伏的动态美,这反映了作者在关键笔画处理上的独到见解。该字收笔处的重按效果,随后轻微上挑,显示了与众不同的书写风格。
再看“共”字,其长横笔的从粗到细的变化,打破了常规,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整体来看,这幅作品在结构和线条表现上均与常规榜书有所区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也可能是其个性的自然流露,无论哪种,都使其成为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您对这样的书法作品有何看法呢?
将孙晓云老师的这幅巨型楹联与其他榜书作品相比较,可以发现风格上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是否也给您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如果您喜欢,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我们同样期待您加入到推广传统书法的行列中来,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尽一份力,一起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