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以下简称“花都院区”)首批住院病房启用,首批开放的住院病房面积达2100㎡。首批启用住院病房的科室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科、康复医学科、全科医学科、急诊EICU,标志着花都院区住院服务体系正式投入使用。病房全区域覆盖无障碍通道与适老化设施,医护交互大屏实现“零距离沟通”,轨道物流与气动物流系统组成的“医疗物资高速公路”使药品等物品配送时间大大缩短。
花都院区病房环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介绍,自去年12月18日门诊启用运营至今,近两个月,花都院区总门诊量达到了16000多人次,日门诊量已超500人次。宋尔卫表示,医院将持续扩大优质医疗向空港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一带一路”地区的辐射能力。
新病区第一位入住的患者赖伟(化名)来自惠州。赖伟是康复医学科范胜诺副教授的“老患者”,听说范胜诺副教授常驻花都工作后,专程跟随他来到花都院区住院治疗。赖伟早前发病时,右上肢肌力仅1级、右下肢仅2级,需要搀扶才能坐起。在该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后,如今可以拄拐步行20米,右手也可端碗。作为第一位入住的患者,他对即将在新院区开展的后续治疗充满信心。
“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康复医学科主任马超教授表示,在医院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康复医学科选优派强医务人员进驻花都院区,确保医疗质量一院多区同质化,为患者提供专业、精准的康复治疗。
赖伟与康复医学科主任马超教授交流。
六旬患者鲁标(化名)是花都院区急诊EICU启用后首位收治的患者。鲁标因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导致左侧肢乏力到花都院区门诊就诊,考虑到患者严重情况,急诊科为他开通卒中绿色通道,开展心电监测、快速床边生化等,并联络神经内科、放射科值班医生,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开展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花都院区急诊EICU收治首位患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指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首批住院病房如期启用,是院区建设又一重要里程碑。急诊EICU启用更标志着花都院区的急诊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也为院区未来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急救医疗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花都院区地处空港经济核心区,距白云国际机场仅10分钟车程,可以说是广州“距离世界最近”的医院。未来,医院将按计划推进其他专科病房的启用。
医院急诊科主任余涛教授介绍,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将着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救治效率;以人才建设为基石,夯实专业能力;以服务民生为导向,践行社会责任;以“黄金1小时救治圈”为目标,构建“智能预警—快速反应—精准处置—全程监护”的急救体系。
据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急诊EICU将投入使用一体化中央监护系统,通过5G物联网技术,患者生命体征可同步至全院MDT会诊平台,危急值自动触发红色预警。急救系统的升级,让医疗服务更加智能、高效、便捷。
据介绍,自院区门诊运营以来,急诊科已投入运转。目前,院区急诊科仅为院内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未来将陆续面向急诊患者正式开放。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黄睿、谢逸琳、刘文琴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