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随着辽沈、平津、淮海战役的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也相继退入西南、江南,这样我军各个野战军作战范围势必要突破地区的界限,先前以地区命名的野战军番号就不合时宜。正是在这样背景下,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西北野战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截至朝鲜战争爆发前第四野战军发展人数最多为150万(含中南军区部队),第三野战军人数最多为82万(含华东军区部队),第二野战军1949年2月为28万(算上进军西南后的兵力可能超过80万),第一野战军人数最多为50万上下(含西北军区部队),华北军区为设野战军建制,所属18、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20兵团隶属军委直接管辖,任务是保卫平津。

四大野战军战功争议最大是第三野战军与第四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歼敌323万(含土匪135万),第三野战军歼敌345万(含100万)。按数据来看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含金量最高,特别是解放战争前两年,三野所部歼灭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最多、作战也最频繁、地处国民党统治中心最近,压力相对较大、回旋余地最小。

三野在解放战争的战绩这么辉煌,为什么人数不及第四野战军?

一:华东回旋余地不及东北宽阔



▲第三野战军的灵魂人物:陈毅、粟裕

解放战争初期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前身)主要活动于山东、江苏中北部、豫皖两省的东北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国民党调集重兵超过60万向华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即使是47年春,由山东、华中合并的华东野战部队也不超过30万。面对优势兵力的国民党部队,陈毅领导、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虽然取得了宿北、莱芜、孟良崮、鲁南等战役的胜利,歼灭了数十万国民党精锐。但由于华东解放军所在地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沪宁太近,国民党始终感觉不安全,即使是在华东屡战屡败,也要将重点进攻放在华东,直至到淮海战役,国民党在华东依然有优势。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虽然创造了无数胜利的奇迹,但解放区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从1947年到1948年华东的战役可以看出,华东根据地被压缩到了山东、苏北,苏中、淮南几乎没有华野主力部队。频繁的战役使华东解放区日益缩小,就连回旋余地好点胶东也受到国民党部队的攻击,导致华东不得不组织外线兵团向国民党统治区运动歼敌打开局面。



▲东北野战军核心人物: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再来看东北野战军(四野前身)所在地东北,东北九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东北划分为九省)土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是华东野战军所在地山东、江苏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河南东部的几倍。即便是前期杜聿明率领国民党部队占领了松花江以南地区,东野部队任然有松花江以北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回旋余地,杜聿明大军的进攻其实已经到达了极限,这一点从1946年国民党对东北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意图可以看出。由于国民党部队分散在东北各地,加上战线过长,短期内无法组织新的进攻等弱点;东野(四野前身)开始放心大胆的进行了清剿土匪与土改工作,对于东北相对其它解放区,它还是一块“新开发地。”东野(四野前身)仅在1947年,就通过休整、剿匪、土改使部队由45年底的27万发展至46万,当然还包括华北划分过来的8万部队。东北辽阔的回旋余地使东野(四野前身)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去休整、补充兵员,截至辽沈战役前,东北的部队发展100万以上,其中野战部队超过70万,其兵力超过了国民党在东北的不足60万人。东野(四野前身)的这一兵力优势超过了当时任何一解放区。

频繁的战役与根据地的缩小使华东野战军休整的时间和区域变得很“紧凑,”是华东野战军发展不及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华东地区国民党部队远高于东北国民党部队



▲1947年国民党兵力分布统计表

从上图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放战争国民党各个战区兵力部署,其中华东、中原地区的国民党部队兵力最雄厚,刘邓所属中原的20余万部队要对付不下40万的敌军,陈粟所属华东30余万(46年还不到30万)部队要对付不下60万敌军。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歼敌数量中,华东所属部队歼敌最多,超过了30个旅,分别为粟裕指挥华中部队歼敌7个旅、陈毅指挥山东部队歼敌2个旅、山东与华中部队联合歼敌8个旅、山东与华中部队正式合并后歼敌13个旅。这里有必要说下其他解放区第一年的战绩,东北部队歼敌7个旅,中原部队歼敌8 个旅,西北部队歼敌1个半旅。西北部队压力最大,他们常常以2、3万对付20万以上。华东部队战役最频繁,遇到的国民党部队最精锐,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的74军、第5军都是被华东部队消灭的,还有一个18军也是被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共同消灭的。还包括战斗力强大桂系与部分西北军一样被东野歼灭,桂系强大的战斗力是历来已久的,黄百韬虽然是西北军出身,所属部队战斗力同样十分强大。

华东战争的一系列辉煌胜利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他就是粟裕。毛主席还特意把1946年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作战成功经验通报全军学习,电文如下:

据粟裕、谭震林未感电称:我军于二十六日在如皋西南地区歼灭六十九师之九十九旅后,又于二十七日在上述地区歼灭由如皋来援之敌六十五师(粤系)之一八七旅及七十九师一个团。总计两日战斗,将敌一万五千人全部解决,除毙伤外,俘虏近万人。第二次由如皋增援之一个团亦被歼一半。我军略加休整,以利再战,等情。我粟谭军从午元至未感一个半月内,作战六次,歼敌六个半旅及交通总队五千,造成辉煌战果。
而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有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露宿上海街头的三野战士

华野(三野前身)虽然在华东地区取得熬人的战绩,但是敌强我弱的态势依然没有改变,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华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后,三野才在所属战场上兵力人数上优于国民党部队。也就是说三野在华东地区作战近三年,面对国民党部队人数、装备优势的持续进攻,三野的休整时间相对较少,很多时候是不来及补充兵员又要应对国民党军队新的攻击,特别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三野遇到国民党部队更多,淮海战役更是用俘虏过来士兵去打国民党部队。频繁的战争使华三野在淮海战役前兵力不超过50万,直到进军东南才到达82万余人(含军区部队)。



▲解放海南岛的四野战士

相对于华东,东北的情况要好的多,国民党在东北始终没有超过60万部队,前期的杜聿明手上也只有不到10个军,兵力不超过40万,陈诚、卫立煌相继接手后兵力有所扩充也不过60万。东北国民党军的“不足,”使其部队分散在东北各大中城市不能集中兵力,让东野(四野)有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条件,国民党不重视的农村也为东野(四野前身)提供了大量兵员。

东北能迅速扩充兵员,离不开一个强大的领导班子,党中央曾先后派遣七届中央委员会44名中央委员中的10名,33名候补中央委员中的11名,其中陈云、高岗、彭真、张闻天即是中央委员也是政治局委员,林彪、罗荣桓、李富春、蔡畅、李立三、林枫为中央委员,王稼祥、肖劲光、程子华、吕正操、万毅、陈郁、古大存、乌兰夫、谭政、王首道、黄克诚为中央候补委员,这个领导班底在全国解放区是阵容最强大的,是东北野(四野前身)后备力量的坚实后盾,为东北部队注入新的血液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有强大的领导班子,1945年抗战胜利后,进入东北的部队由10 万余人到45年底发展至27万余人、47年上半年发展至46万余人、辽沈战役前发展至100万以上(含军区部队)、南下两广时发展至150万余人(含军区部队)。

在解放战争中三野与四野都是是绝对的主力,三野在解放战争中地处国民党统治心脏区域,自然受到国民优势兵力较多,发展比四野“慢”也在情理之中,不可否认三野是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最多的野战军。四野发展迅速离不开强大的领导班底与东北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是各野战军中解放国土最辽阔的野战军,为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