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德国的海军指挥官,每次看着地图上自己那条短短的海岸线,是不是觉得有点尴尬?你所在的国家,经济实力堪比世界强国,但偏偏在海上力量上,手上握的却是几根短短的“海岸线”。
那几个小小的海湾和港口,和欧美其他大国相比,实在有些“憋屈”。北海和波罗的海那两片海域,虽然也有海洋资源,但根本不能让德国像英国、法国那样,凭借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海洋霸主。
更何况,德国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海上遭遇了惨痛的失利,几乎被海洋“围堵”了两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对抗,简直成了德国海军史上的“黑暗两季”。这两次战役,让德国的海洋力量彻底折戟沉沙,直到战后才慢慢恢复。
那时候的德国,如果说活着就不错了,那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活着”。在海上战斗的季节,德国不但输了比赛,还是两次连败,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海上战略布局和国际地位。
但究竟为什么德国的海岸线会如此“憋屈”?为何作为一个工业强国、经济强国的德国,却在海洋领域始终没能掌握主动权?它是地理位置的“限制”,还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短小精悍的“地方特色”
说到德国的海岸线,怎么形容呢?“短小精悍”?似乎有点不太恰当。毕竟德国的海岸线从面积上讲,比起世界上的其他海洋大国,实在有些“微不足道”。德国的海岸线全长大约2,389公里,沿着北海和波罗的海延伸。
相比于美国、俄罗斯、英国等海洋大国,这点海岸线显得有些“脆弱”。尤其是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岸线,面积虽然也不小,但这两个海域并不是全球海上航运的核心地带,不是那个能让一个国家“横扫全球”的海上通道。
相比之下,英伦三岛有大西洋的无尽海域,法国紧邻大西洋,这些海洋强国的海岸线显然比德国“有得多”。
其实,从战略上看,德国的海岸线并不适合成为海洋强国。它位于欧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上天然与世界大洋的联系并不紧密。就算德国的北部有海域,也受到英吉利海峡的限制,与大西洋的距离较远。
德国需要通过北海与英国、荷兰等国家进行海上联系,但这些联系多是依赖航运、渔业和港口经济等较为平和的经济活动,而非传统的海军作战。
曾经的雄心和失落
德国的海军“失落”,历史上有迹可循。回溯到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的凯撒威廉二世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争夺大英帝国那般的海上霸权。
德意志帝国的“海上扩张”,背后有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目标:德国不仅要在陆地上称霸,也要在海洋上拥有话语权。于是,德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海军,不惜动用大量资源建造战舰,尤其是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开始愈发激烈。
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德国的海洋梦想。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尽管在初期与英国海军有过几次正面交锋,但由于技术差距、封锁政策以及英海军的优势,德国最终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未能在海洋中争夺到足够的控制权。
这一战,德国海军的“野心”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再一次尝试通过海上力量来打破制约,尤其是在大西洋战役中,德国的潜艇舰队被投入到与英美的海战中,但依旧未能突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最终,德军海上战败,甚至在1941年德国潜艇编队的集结阶段,也因战术不当和资源缺乏,逐步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德国海军的“豪情”,就这样两次“掉进海里”,成了历史的沉默。
战争的遗产: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海上幽灵”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海军力量彻底消失,海上战略完全被压制。战后,德国的海军规模被大幅削减,甚至不允许拥有航空母舰、核潜艇等现代海军力量。德国不得不从零开始恢复海洋力量,渐渐在欧洲经济中恢复了自己的位置,但始终未能完全复兴海上霸权。
这些历史遗产带给德国的,不仅是战略上的困境,还有文化上的自我压抑。作为一国经济大国,德国始终觉得自己“没有海洋的豪情”,海上军事上的屡败屡战,让德国人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在海洋上大展拳脚。
而这种“海上自卑感”,几乎在整个20世纪中期渗透进了德国的国民心理。
与德国“内陆”式的海军短板相比,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海军早已建立了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英国通过海上帝国建立了全球海军力量,而法国则通过大西洋的控制,保持了强大的海上优势。
而德国,由于受制于有限的海岸线和内陆优势,历史上对于陆地战的依赖始终超过了对海洋战略的重视。
相较于海洋争霸,德国的工业和陆军力量在战争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地位。这也使得德国在大多数时间内,始终认为海洋不是唯一的战略方向,陆地上的军事计划和外交策略反而更为重要。
而这,恰恰让德国在与英国的海军竞争中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即使德国拥有先进的技术,潜艇、舰艇等作战能力,面对拥有全球海上霸权的英国,德国始终无法占得上风。
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多次被“全球海洋霸主”的围堵限制,无法真正获得制海权,这也是它最终海上失败的原因之一。
德国海岸线的“短板”
如果放眼全球,德国的海岸线,虽然不至于完全“无用”,但在全球海上经济中并不起到主导作用。
尽管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但其海上运输和港口贸易主要依赖于邻国荷兰、比利时等地的大港口,自己却缺少可以和其他海洋强国媲美的国际港口。与海洋国家相比,德国的“海洋连接”显得相对狭窄,无法有效扩大在全球海上经济中的份额。
而即便在现代,德国依旧无法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弥补这个“短板”。它的海上战略更多是通过经济影响力来实现的,而非通过军事力量。
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德国在全球贸易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的获取并非依靠强大的海军,而是通过精湛的工业制造、汽车、化工等产业的全球布局。
结语
德国的海岸线之所以“憋屈”,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上短小,也因为历史上无法在海洋争霸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失败”,德国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海军力量。
尽管现代德国经济全球化,依赖海上贸易,但其海洋战略的“短板”依然明显。德国的未来,依然会以强大的工业为支撑,而海洋的“荣光”,恐怕仍然是一个无法完全触及的梦想。
参考资料:
2022-09-21 15:44 德国的内陆山区,为什么比沿海平原更发达? 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