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历史就像一出耐人寻味的戏剧,文人当家,武将憋屈。如果你穿越到北宋,千万别指望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因为那里流行的不是刀枪马革,而是吟诗作对。武将们忙着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文人们却在京城舒适地操着笔杆子,随时可以决定这些武将的命运。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场“重文轻武”的大戏,看看尚武精神是如何在赵宋时代逐渐消亡的。
尚武精神的文化背景与转变
尚武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着重要地位。从远古时代到唐朝,中华武脉的形成和发展从未停息。中华武脉讲究“智、仁、勇”,以忠诚、仁义、善谋为内核,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种尚武精神让中华儿女有了面对强敌的勇气与力量。从战国的合纵连横,到汉唐的马革裹尸,尚武精神渗透在每一个热血的历史瞬间中。
然而,这一切到了宋朝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赵匡胤,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建立了大宋,但他从前车之鉴中学到了一个“宝贵”教训:武将的强势往往导致皇权的动荡。
于是,赵匡胤上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大权从武将手中拿回来,他那句“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口号,奠定了整个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至此,武将们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尚武精神也在宋朝的朝堂上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
赵匡胤的政策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割据,各地军阀互相攻伐,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巧妙地收回了地方军权,把那些骁勇善战的武将一一安抚,变成了“安分守己”的地主老爷。可以说,赵匡胤为宋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却也在某种意义上,埋下了日后崇文抑武的祸根。
从赵匡胤到宋太宗
赵匡胤的崇文政策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结束,反而在其弟宋太宗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宋太宗继位后,面对北方辽国的强敌,两次大规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不仅没有让宋朝重视军事,反而加深了对武将的不信任,认为国家的力量应该更多地投入到文治上,而不是武备上。
于是,宋太宗开始大力推动崇文政策,强调“方欲兴文教,抑武事”。文官的地位在朝廷中迅速攀升,而武将的地位则不断下降。宋太宗时期,文官掌握实权,武将则沦为边缘化的存在,很多有才能的武将甚至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主动要求转为文职。
例如,何去非这样一个本应在战场上大展拳脚的军事天才,最终选择了转为文官,以期在官场上谋得一席之地。
何去非的故事极具代表性。这个人天生聪慧,对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曾巩曾一眼识得他的才华,将其推荐给宋神宗。宋神宗对何去非的军事才华赞赏有加,任命他为武学教授,后来更是负责校订《武经七书》。
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却从未真正施展他的军事抱负,甚至不愿意继续担任武职,而是竭力追求文职的身份。最终,在苏轼的举荐下,何去非被转为文官。这种现象在宋朝非常普遍,武将们宁愿成为一名文人,也不愿继续在战场上厮杀,因为在宋朝,文人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将。
文人笔下的“工具人”
宋朝的武将不仅地位低下,还常常受到文人的嘲讽和排挤。欧阳修、寇准等知名文人对武将的轻视,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比如,当名将狄青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时,朝中的言官们一致反对,理由仅仅是狄青出身行伍,认为他没有资格参与国家机密的决策。甚至有文官毫不避讳地称他为“赤枢”,以此来蔑视他的出身。
欧阳修更是在多次奏章中弹劾狄青,认为他出身卑微,不配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他甚至将当年的水灾与狄青联系起来,声称狄青的存在会招致天怒人怨。这种对武将的偏见和排挤,已经不仅仅是地位的歧视,更是一种制度性的压迫。
正如宋朝的另一位名将王德用在担任枢密使时所感叹的那样:“置此一尊菩萨何地?”意思是他虽被授予高位,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实权,文官们根本不把他当回事。
不仅如此,当宋仁宗想要提拔狄青为渭州知州时,言官们纷纷上书反对,理由无非是狄青是“武人粗暴,不可兼知渭州”。他们的反对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否定,更是对整个武将群体的蔑视。
这种文官对武将的集体排斥,导致了整个宋朝的军队士气低落,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不愿再从军,认为从军并不是一条光明的出路。
宋朝文官与武将的对立并不仅仅体现在朝堂上,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武将即使立下赫赫战功,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宋朝文人寇准曾与另一位枢密使曹利用共事,他时常指着曹利用的鼻子骂道:“君武夫耳,岂解此国家大事?”这样的场景在宋朝并不罕见,文官们总是认为,自己才是国家的真正掌舵者,而武将不过是战场上的“粗人”。
岳飞,这位几乎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抗金名将之一,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何铸在提及岳飞时,称其为“区区为一岳飞者”,这种轻蔑之语,充分展现了宋朝文官对武将的普遍态度。
更令人心寒的是,当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国立下无数战功时,朝中的文官们却在背后对他百般阻挠,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结局。
文官对武将的不屑一顾,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庆历元年宋军在好水川大败后,朝廷为了激励士气,决定将几位文官暂时转为武职,担任观察使。
然而,范仲淹、庞籍等人却坚决拒绝,认为担任武职是一种身份的“降格”。范仲淹甚至公开表示:“今退而与王兴为伍,第恐为贼所轻。”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武职的不屑,更是对武将的一种羞辱。
尚武精神的消亡:从政策到文化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仅仅是朝廷的一种治理策略,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尚武精神逐渐被文人崇拜所取代,很多人认为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从军不过是无奈之举。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军事力量也逐渐萎缩。
宋朝武将的无奈与悲哀,在史书中多次被提及。比如,宋朝的名将高琼在澶渊之战中曾对文官们发出质问:“君以文章致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退敌耶?”这句质问不仅表达了武将对文官的不满,更是对整个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控诉。
宋朝的武将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不再是一个能够让他们施展抱负的时代。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隐忍,甚至转行成为文官,以求得更好的生活。这样的选择,反映出了宋朝武将们的无奈和无助,也从侧面印证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彻底失败。
结语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屡次在外敌面前丧师辱国。这一政策不仅对武将造成了深重的压迫,也让整个社会失去了尚武精神。
正如宋朝灭亡后,忽必烈曾召见宋朝的降将,问他们为何如此轻易地投降。宋朝降将的回答是:“每优礼文士,独抑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
这种对武将的压制和排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亡。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对尚武精神的尊重,那么它的军队就失去了战斗的灵魂。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仅让武将们失去了尊严,也让整个国家失去了抵抗外敌的力量。这段历史,是对后世的深刻警示。尚武精神的消亡,带来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衰退。
参考资料:
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澎湃新闻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