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1号与太阳系边缘的“火墙”真相

作者:怀疑探索者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宇宙探索的话题总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然而其中也混杂着不少误导性言论。一些自媒体号宣称旅行者 1 号遭遇了 3 万度甚至 5 万度的高温火墙,便断言人类飞行器根本飞不出太阳系,甚至有自媒体号断言这是外星文明圈养地球人,这其实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误导言论。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征程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一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自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以来,它肩负着探索太阳系外层及星际空间的使命,不断为我们传回珍贵的数据和信息。


旅行者一号

当旅行者1号和2号飞至太阳系边缘时,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被发现了——它们遇到了等离子体密度大幅上升、温度高达3万至5万摄氏度的区域,这就是所谓的太阳系边缘的“火墙”。这一现象是真实被科学观测到的,NASA 通过旅行者号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发现并确认了这一情况,其官方发布的信息及相关研究报告中对此进行了阐述,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也对旅行者号的飞行状况及所遇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于“火墙”的来源,目前科学界尚未有完全确定的定论,但有一些主流的假说和理论。一种观点认为,“火墙”的形成与太阳风及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有关。太阳持续不断地向外喷发高速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当太阳风到达太阳系边缘时,与来自星际空间的低密度等离子体相互碰撞、挤压,使得这一区域的等离子体密度大幅上升,从而形成了高温的“火墙”。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太阳系边缘的“火墙”可能与星际磁场的变化有关。在太阳系边缘,星际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发生改变,使得等离子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进而导致等离子体温度升高,形成了所谓的“火墙”。另外,也有科学家推测,“火墙”的形成可能与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关。在太阳系形成初期,一些物质被抛射到太阳系边缘,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形成了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区域,即“火墙”。

从粒子稀薄程度来看,“火墙”处的粒子稀薄度极其高,打个比方,如果将地球上的空气比作是拥挤的集市,那么“火墙”处的粒子密度就如同是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零星散落的沙粒。如此稀薄的粒子环境,使得即便“火墙”有着高达 3 万至 5 万摄氏度的高温,其热量传递的效率也极其低下,这与我们在地球上所经历的高温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飞不出太阳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虽然这堵“火墙”温度极高,但太空中的物质密度非常小,这里的高温只是微观层面粒子运动速度快而得出的温度,并非我们宏观感觉上的高温,不存在大范围的热量传导,旅行者号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因高温而融化或被损坏,只是会受到较强的辐射——这根本就不足以让人类飞行器飞不出太阳系。

事实上,旅行者 1 号已经在 2012 年 8 月 25 日正式离开太阳系的保护层日光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不过,按照通常的定义,太阳系的范围是到奥尔特云为止,而以旅行者号目前的速度要穿越奥尔特云还需要数万年时间 。

除了NASA外,欧洲航天局(ESA)作为国际知名的航天研究机构,虽未主导旅行者号任务,但也对这一发现给予了关注,并在一些航天研究和科普资料中提及了旅行者1号遭遇火墙这一现象及相关研究情况 。

在科学媒体方面,网易科技旗下的手机网易网发表了多篇相关报道,如《178 亿公里外,探测器遭遇 5 万度“火墙”,人类被困在太阳系之中?》等,详细介绍了旅行者 2 号遭遇火墙的情况,以及旅行者 1 号此前也曾经历类似情况 。微信公众号“观察宇宙”发布的《科学家收到太阳系边缘的混乱信号,旅行者一号遭遇了什么?》一文,也对旅行者 1 号在太阳系边缘遭遇火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报道,并引用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天文学家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对旅行者 1 号传回数据的研究分析,解释了旅行者 1 号在太阳系边缘遭遇的异常声音其实是星际等离子体发出的持续性噪音,这是因为太阳系边界存在着巨大的等离子体海 ,而旅行者 1 号的仪器专门收集有关等离子体波、磁场和粒子的讯息,因此检测到了这种声音 。

旅行者 1 号遭遇“火墙”的发现,不仅让我们对太阳系边缘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再次证明了科学探索的无限魅力和人类智慧的伟大。我们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明辨是非,不再被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自媒体言论所误导,共同期待人类在宇宙探索之路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发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