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人都在那瞎说,我不得不说下我的观点:其实国产车尤其是新势力更新比合资/外资车快,是因为开发思路不一样。

一辆车成千上万零部件,不是必须组装在一起之后才能测试的,各个零部件可以不依赖其他零部件,也就是台架测试,用台架模拟这个零部件的周边件行为,这样一来这个零部件不装车也能测试得差不多,问题在此刻发现得越多越好,因为一旦整车级别测试,一个零部件的bug可以导致几十上百辆路试车停摆,并且可能打乱几个甚至十几个关联零部件厂商的开发节奏。也不是说外资/合资车没意识到这点,其实外资/合资车非常重视零部件级别的测试,但受限因素实在太多了,我这里列几个主要的点:

1、对零部件的管理不到位,这个管理不只是质量本身管理,而是开发节奏的管理,外资/合资车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是这样的:外资/合资车先框一个技术要求,包括性能指标,接口定义等,然后供应商回头自己研发去,等到了外资/合资车定义的交付节点,再把sample+配套软件(如果有)交付出来,在交付同时,交付一份供应商针对这次样件的自测报告。

乍一听没问题是吧?但根据沟通的信息损失原则,哪怕是纸面沟通,也不可能把信息100%传达清楚,需要cross check,除此以外。主机厂的design团队很可能忽视了一些关键信息,导致其实定义是不对的。那应该怎样做?应该周期性互通有无,周期检查作业,也就是主机厂有责任周期性地把供应商们的作业拿过来,在主机厂自己的台架也好,实车也好再做一轮joint test,在这期间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供应商。

合资/外资就是在这个流程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要么就是每个周期的耗时过长,要么就是没有这个“周期检查作业”的动作。零部件开发完后直接装车,几十上百台路试车直接撒开,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跑,遇到bug了,如果不影响安全或者不影响测试还好,一旦遇到安全bug或者影响行驶/测试的bug,那这几十上百台车的几十上百个小团队全部暂停,躺平等着供应商改bug。

2、供应商与主机厂互不了解,法规相关的测试,要么是供应商已经做过了但主机厂为了保证一次过,又去做了;要么是其实有更优的测试手法,几方沟通不到位,或者是主机厂的质量/流程要求。只能选效率最低的方式,这样虽然大家都没有错(都是按流程办事)但结果就是严重影响效率。在软件越来越复杂的汽车行业,完全遵循流程的结果就是虽然规避了一定的产品失效风险,但对开发效率的阻碍也是灾难性的。

结果就是外资/合资车的新车,不仅换代慢。涉及强软件的功能也是一塌糊涂,比如2024年三四月份BMW爆发的大规模关不上后备箱的问题,还有2024年6月份benz大规模的车机黑屏问题等等,其实底层的逻辑道理都是一样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