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枨


“远古内蒙古”展厅。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供图


自然金矿石。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完美巴彦淖尔龙标本。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供图


巴林鸡血石。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在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从高空俯瞰,南二环上一栋形似聚宝银盘的建筑十分醒目,整体造型质朴浑厚,蜿蜒的连廊像草原上的河流,又像飘动的哈达,这便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作为内蒙古首家集收藏展览、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于2018年11月正式开馆,建筑面积4.8万余平方米,展陈面积2.1万余平方米,室外矿石园面积1.35万平方米,现有藏品44889件(组),共设置五大常设主题展厅,主要展示内蒙古的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标本、古生物与古环境、地质矿产等。

呈现壮美风光

内蒙古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拥有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沙漠等,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壮美内蒙古”展厅以实物造景、图文展板形式展示了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及代表性动植物,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内蒙古的大美风光。

走进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为原型的大森林展区,樟子松、蒙古栎、兴安落叶松、白桦等绿树成荫,棕熊、马鹿、狍子、野猪、豹猫等动物标本分布其中。“内蒙古森林面积4.08亿亩,居全国第一,天然草原面积13.2亿亩,有61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在这里生活。”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寒珂介绍。

在大草原展区,不仅有蒙古马、牛、羊、狐狸、野兔和狼等动物标本,还呈现了草原牧民的生活画面。“草原动物可以分为善于在地上奔跑的有蹄类动物和善于地下挖洞的穴居类动物。这处草原有蹄类动物展柜展示的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比如蒙古野驴、盘羊、中华斑羚等。”寒珂说。

在大水域展区,可以看到乌梁素海的黄河鲤鱼成群游过,呼伦湖畔的白天鹅振翅欲飞,湿地中的野鸭正在孵化雏鸟……

走进大荒漠展区,逼真复原的巴丹吉林沙漠在脚下延伸,透过玻璃栈道能清晰地看到沙土上的小昆虫、小蜥蜴,还有额济纳金色胡杨与阿拉善双峰驼。“内蒙古有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等,这里主要展示了荒漠中的动物、植物,如骆驼、高山兀鹫、四合木、肉苁蓉、胡杨等。”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展览陈列部部长孙炯清说,“外地观众看完这些展览,会对内蒙古的自然风貌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这是我第一次来内蒙古,这些展览让我感觉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很丰富。听讲解员说,大荒漠展区的沙子都是从巴丹吉林沙漠运过来的,希望有机会去实地游览。”来自山东的游客张伟说。

讲述恐龙故事

2024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共同发现的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该恐龙模式标本目前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展出。

“这件恐龙骨架化石的年代是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经研究发现,其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由于化石标本中包含两个个体,令人想起‘得成比目何辞死’的鸳鸯,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100周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介绍。

内蒙古这片大地上曾经生活着许多恐龙。“恐龙的故乡”展览陈列着各种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还有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恐龙蛋以及带有胚胎的恐龙蛋等,生动讲述了内蒙古恐龙演化的故事。

进入该展厅,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令人眼前一亮,这便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完美巴彦淖尔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是2012年科研人员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楚鲁庙地区考察时发现的。它大约生存于距今1.2亿年的白垩纪早期,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禽龙类恐龙化石,完整度达95%以上,所以把它命名为‘完美巴彦淖尔龙’。”寒珂介绍。

展厅中央陈列着二连巨盗龙的完整骨架模型,其形态与鸵鸟类似,站立高度可达5米,体长超过8米。“窃蛋龙类一直被认为体型较小,直到2005年科研人员在二连浩特地区发现了二连巨盗龙,才改变了这一观念。二连巨盗龙属于超大体型的窃蛋龙,像这具化石体重估计超过1400千克。它比小型窃蛋龙类有更多的似鸟特征,长羽毛、有喙、没有牙齿,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大的似鸟恐龙。”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研究保护部负责人王姝琼介绍。二连巨盗龙的发现,对研究鸟类起源具有重要价值,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7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一块鹦鹉嘴龙群体化石吸引了记者注意。化石上有数十只鹦鹉嘴龙,其中体形小的在中间,体形大的在周围。“研究者推测这个鹦鹉嘴龙家族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大鹦鹉嘴龙保护在小鹦鹉嘴龙周围。这反映了鹦鹉嘴龙群居的生活方式,且已经有护幼行为,这是恐龙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现象。”王姝琼说。

2022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加挂内蒙古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所牌子,成为内蒙古首家从事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的专业机构。“近年来,我们在赤峰市南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地区、鄂尔多斯市查布地区、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呼地区、阿拉善盟马鬃山和吉兰泰地区、乌兰察布市大红山地区以及乌海市乌达煤田地区开展了十余个古生物化石调查和保护项目,为摸清内蒙古古生物化石资源状况、做好古生物化石原址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说。

展示丰富矿藏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发现173种矿产资源,内蒙古就有149种,其中57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居国内前三,20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走进“富饶内蒙古”展厅,可以看到各种珍贵的矿石标本、绚丽多彩的矿物晶体和赏心悦目的宝玉石工艺品,了解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内蒙古大地的宝藏”展区集中展示了内蒙古的优势矿产资源标本,包括中西部的铜、铁、稀土等,中南部地区的黄金,东部地区的银、铅、锌、锡等。“内蒙古保有稀土氧化物资源量居全国第一。”寒珂介绍,“全区除乌海市外,各盟市均探明有金矿分布。”

在“矿物晶体 物华天宝”展区,一块大型自然金矿石让人印象深刻。“自然金通常呈树枝状、粒状或鳞片状,这种不规则块状的俗称‘狗头金’,较为少见,这一块重达3500克。”寒珂说。

展厅中还有钻石、蓝宝石、祖母绿等宝石,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玉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印章石,以及各种形态各异的奇石。有一块巨大的玛瑙,外形酷似一只雄鹰。“它被命名为‘翱翔的内蒙古’,象征着内蒙古昂扬奋进、展翅高飞。”寒珂说。

室外矿石园展示了内蒙古出产的各类矿石标本108件,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等优势矿产矿石和板岩、大理岩等典型构造类岩石,让观众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内蒙古矿产资源知识。

除了常设展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每年会推出多个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我们不断创新,形成了多媒体、多手段、多内容、多方位的自然科普工作体系,每年面向少年儿童开展免费科普课程,吸引近3万人次参加。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等节点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广受好评。”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正福说。

近年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设了“趣味自然”“奇‘石”妙想”“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线下系列课程,推出了《馆长鉴宝》《鸿雁大讲堂》《科普云说》等线上科普栏目,编著了《自然解码》《马可小斑》《爱上内蒙古恐龙》等系列科普图书,开展“海的尽头是草原”“共筑黄河湿地生态梦”“探索自然之旅 根植科技之梦——贵州研学”等精品研学活动……据统计,2024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共开展科普活动545场次,累计参与人数2.9万人次。

“在做好展陈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根据馆藏特色设计了博物馆IP形象,并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王志利说,“如‘淖淖——完美巴彦淖尔龙’‘栎博士——蒙古栎’‘阿布——草原雕’‘宝哥儿——马鹿’‘莹莹——萤石晶体’等,已成为博物馆的形象代表。”

“2024年,我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下一步,我们会在收藏、展览、科教、研究、保护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打造以内蒙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北方自然生态为特色、以泛北极圈共有自然风貌作为国际交流品牌的全国著名特色博物馆。”李陟宇说。

(丁爱霞参与采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