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刘秀传》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原创】
刘秀传任见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任见先生创作的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传记。刘秀于西汉末年起兵于舂陵,昆阳之战挽狂澜于既倒,致百万敌兵一时土崩瓦解,敲响了新朝王莽政权的丧钟;继而刘秀徇略河北,平王郎,降铜马,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后刘秀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整顿吏治,强化集权,中兴汉朝,成为一代重量级君王。本书立足史实,以刘秀的政治生活和情感生活为主线,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艺技独运的构思布局,以简约与饱满臻于极致的洗练文笔,将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艺术魅力推到了新颖动人的境界。
刘秀传目录
第一章 捕蝶的小丫头……………………
第二章 杀开血路的勇士…………………
第三章 哀情与婚礼………………………
第四章 小人得志的活剧…………………
第五章 大司马言之有理…………………
第六章 温婉涵蓄的新夫人………………
第七章 双喜比临…………………………
第八章 久别胜新婚………………………
第九章 洛阳南宫的宽恕…………………
第十章 次第奏凯…………………………
第十一章 得陇望蜀………………………
第十二章 好德如好色就好啦……………
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第十四章 吃醋与情债……………………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第十六章 刘氏的基业……………………
第十七章 烧饼翻不休……………………
第十八章 外戚与宦官……………………
第十九章 锋光逼目七宝刀………………
第二十章 哀痛与愧悔……………………
著者任见简介
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50
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天下,想过几年安定的日子,于是大封列侯,“优以宽科,完其封禄” ,给他们优厚的礼遇,让他们尽情地享受。
据说刘秀一次就封了三百六十个列侯,其中最大的列侯可以收取四个县的税赋作为俸禄,尽管腐化好啦。这也是不言兵事,退功思安的一个招数。
谁承想,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南方就出事了。
岭南的交趾出了两个女英雄,一个叫征侧,一个叫征贰,两姊妹在南方驱除汉官,自己做起了大王。
起初,汉光武帝下诏地方官员,让把那姊妹俩剿平,谁知地方官却被征侧、征贰打得大败。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征侧、征贰的部队占领了岭南六十多座城池,发布律令,治理起来,九真、日南、合浦,尽皆响应。
后山认为这事情其实是很好的,刘秀的“汉朝”跟征侧、征贰的“岭南”建立外交关系就不错;或者去南巡一下,在那里的大海边画一个圈,设立一个经济特区,专搞来料加工,更牛气。
然而,刘秀觉得,既然我做了老大,你们就不能割出一片地方单干。经济特区?那种劳什子,即使搞,也不到时候,得留给子孙们捣鼓。
于是,刘秀拜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刘隆、段志为副将,率大部队劳民伤财地南征了。
马援字文渊,少年丧父,哥哥马况将他养大。兄长病逝后,马援守孝三年,吃住于墓侧。
马援长大,做了郡里的督邮,有次押送囚犯到司马府,囚犯辗转哀叫,马援动了英雄侠义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亦跑到遥远的北方。
王莽上台大赦,马援在草原上牧畜为生,也劳动致富了,牛羊数千头,谷物数万斛。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叹息着把家产尽数散分给亲戚朋友,自己只留下一套羊裘皮裤。
隗嚣在天水广招雄俊,请到了马援,拜为绥德将军。
马援常有真知灼见,深为隗嚣信用。隗嚣曾派他到成都和洛阳考察,他因此跟刘秀在洛阳的南宫见过面。
马援审时度势,数次作书,建议隗嚣固守陇西,勿要冒进,以免吃亏。
隗嚣以为马援背叛自己,大骂马援,鞭笞马援的信使。
马援见隗嚣不可理喻,反过来亲近了刘秀,说:“不是我负隗嚣,实是隗嚣负我。愿献破嚣之计,为汉所用。”
后来,在东汉平定西域的战略中马援力主进击,是立了大功的。
汉光武帝打败隗嚣后,令大军班师回朝。
汉军前头撤走,西方的羌人随着屁股就“东犯”了。
来歙奏汉光武帝说:“先零羌人侵扰,非马援莫能定。”
刘秀遂任马援为承西太守,进行镇抚。
马援使用三千人的军队,击败临洮先零羌的主力,斩首数百级,获马、牛、羊万余头。
首战告捷,先零羌人闻“汉”丧胆,八千多守寨羌军不战自降。但在多处关隘要塞的羌军,居险死守,拒抗汉军。
羌人用辎重塞住山间通道。
马援使部将与羌人周旋,自己率精锐从山间小路迂回到羌人营地,猛然冲杀,羌军大败。
马援率军紧追,以精锐骑兵小分队绕到羌军背后,乘夜放火,击鼓助战。
羌人溃不成军,被斩了千余颗脑袋。余下的羌人逃亡塞外。
马援身中箭矢,光荣负伤,又因军队太少,不能穷追,收兵而还。
汉光武帝玺书嘉奖,把马援缴获的牛羊全部赏赐给了他。马援当然吃不完那些牛羊,就分给宾客和部属们享用。
羌区以西地方,湟中,孤悬于远处,朝臣多以路途遥远,难于防守,主张放弃。
马援上书,极力反对放弃湟中之议。
马援说:“湟中一带,堡垒多数完整牢固,可以依守,那里田土肥壤,灌溉流通,适合耕作,如果让羌人占据,将会贻害无穷。”
刘秀赞成马援的观点,依马援奏请,置长史于其地,修城郭,开水田,劝耕牧。遣羌人豪绅杨封为使臣,劝说塞外诸羌友好往来。
湟中郡平安乐业,各族和睦相处,吸引周边很多少数民族归顺,互结亲戚,走动往来,气氛融洽。
马援又上书建议“羌人治羌” ,恢复羌人部落的侯王君长制,由汉朝皇帝赐给印绶。
汉光武帝全都照办了,说:“文渊论事,与我意合。”
以后马援每有所谋上书,刘秀也未尝不用。
马援奉命南征,行军到了合浦,副司令段志得病身亡。
段志本来是统领水师的,光武帝就诏令马援兼率水师。
公元42年的春天,汉军到达了清浪滩。
清浪滩一带,山险水恶,毒气缭绕。北方人到这里无不头晕眼花。
马援满面糊着征尘,身穿破旧的军装,伫立清浪滩头,观察着清浪滩的险恶形势,禁不住心潮起伏,一首《武溪诗》脱口而出:“啊!滔滔武溪,多么幽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
此一带,瘴疠毒气非常严重,其实主要是过敏及中医所谓热毒,马援访问当地土医,说吃薏米可以预防。带壳的薏米像个袖珍版的宝葫芦,砸开看着像大麦,又比大麦粒要肥一些。
马援通知各部将士采摘薏实,做饭吃,熬汤喝,以避瘴疠之毒气。纵然如此,汉兵病死的仍然不少。
马援总算带着部队到了岭南,与二姊妹的交趾兵开战,毕竟汉兵打仗多年,练出来的,南兵大败,征侧、征贰觅路逃走。
马援的汉军割脑袋数千级,接纳降兵万余人。
初战获胜的汉军,在马援的率领下,乘胜追击。
征侧和征贰逃到了禁溪谷。
禁溪水势湍急,两边群峰险峻,易守难攻。
马援下令军士,随山伐木,筑起巨栅,把禁溪谷团团围住。
北方士兵到南方,许多水土不服得了病,病死的人差不多达到一半了,但是马援抱着彻底消灭征侧、征贰的决心,绝不退兵。
马援死死守溪口,又分兵略定各郡,收聚粮食,转运军前。
征侧、征贰姐妹俩在禁溪谷中,军需不继,企图突围而出,但是每次都被汉军猛砍猛杀,最后全军覆灭。
马援割下两位美女英雄的头,包装起来送往洛阳。
这些年洛阳得到的人头不在少数,但美女头颅还是首例呢。
刘秀非常高兴,封马援为新息侯, 食邑三千户。
马援杀牛摆酒,犒劳全军,宴会时,马援说:“我有个老弟,常常怜悯我的慷慨大志,他说,人这一生,衣食不缺,有辆车坐,有匹马骑,在郡县做个小官儿,守着祖宗坟墓,乡里称善人,就可以了。光想贪多,自讨苦吃罢了。我在清浪滩期间,看见毒气把飞鸟都熏得掉落水中,就想起来我老弟的话。我们求什么呢?有功是大家的,谁单人匹马,都别想那么多。”
马援一番话,推心置腹,把众吏士说得,酒也喝不下去了,杯子一扔,趴在地上乱喊万岁。
马援随后在当地四下转战,进击九真城的时候,斩获征侧、征贰的余党五千多人。
马援所过之地,皆为郡县制定律条,原有律条与汉法冲突者,一律以汉法为准。
马援指导各处郡县,修筑城郭,开渠灌溉,造福百姓,并在岭南各地设立了不少铜柱,上书“大汉伏波将军马援建此” ,称作汉朝边界。
铜柱,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制的界碑,马援是首用者。《林邑记》曰:“马援植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疆。”象林,是东汉日南郡属县中最南端的一个,故址在今越南广南名叫茶桥的地方。
马援回军路过清浪滩,想起救命植物薏米。
北方怎么没有薏米这种奇妙的东西呢?于是命军士们大量采集,装运上车,想弄到洛阳做种子,让百姓种植。
马援大军归还洛阳的时候,朝中百官都出城迎接。
看到围着篷布的大车,满载着“财物” ,留守洛阳朝廷的干部们吐着舌头,相互示意,不胜羡慕。
51
汉光武帝刘秀赐马援兵车一乘,封新息侯,朝见时位次九卿。
朝中百官看见马援军中有一辆装满物资的大车,心下疑惑,但转念想想,人家提着脑袋卖命去了,还不能拾掇点南方的珍宝细软吗?
大家还是络绎不绝地前往马援休息的驿馆,向他致以热烈的祝贺。
平陵人孟冀是马援的老朋友,也来了。
当孟冀向马援祝贺的时候,马援说:“从前大将军路博德,开辟了南方七个郡,也只受封几百户,今天我只不过杀败了两个女人,是一个小功劳,皇上却赏给我许多,功薄赏厚,怎么能够保持长久,希望先生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
孟冀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该告诉你什么。”
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不断骚扰北方,我想请求皇上让我去攻打。男子汉应当拼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而葬,怎么能躺在床上,让儿女们养活自己!你说呢?”
孟冀击节赞叹,说:“烈士之心,应当如此。”
刘秀听说了马援的话,也大大地感慨了一番。
马援和刘秀认识,还是在刘秀准备西征的时候。
那时候,陇西的隗嚣准备独立,派心腹马援前往成都和洛阳,看看两个皇帝哪个值得结交。
马援去过成都,又到了洛阳。
刘秀早就知道马援这个人:他少年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和哥哥在一起长大,从小就志向远大,曾对人说,丈夫立志,穷而弥强,老而弥坚。还说,一个人发财致富,最可贵的是能够救济别人,不然的话,就是金钱的奴隶。
当时,刘秀在洛阳南宫的宣德殿接见了马援,和马援开玩笑道:“你在两个皇帝之间自由来往。想到我不能像你那样,我感到很惭愧。”
马援说:“当今时代,不但皇帝选大臣,大臣也选皇帝呢。”
马援感叹完了,话题一转道,“公孙述是我的同乡,我到成都时,他还要戒备森严才肯接见我。我到您这里来,您难道不怕我是刺客,竟然敢这样平平常常让我进来?”
刘秀笑着说:“你不是刺客,只是一个说客罢了。”
马援说道:“现在天下很乱,欺名盗世的太多。见到您洒脱的气度,我才知道皇帝有真的呢。”
两人初次见面,彼此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马援回到陇西,劝隗嚣和刘秀来住。
遗憾的是,隗嚣没有采纳马援的意见。
马援带着全家离开了隗嚣。
刘秀要亲自率军征讨隗嚣的时候,众大臣都反对,只有马援力主御驾亲征。刘秀采纳了马援的建议,亲自率军西征,隗嚣果然被剿灭了。
马援征南凯旋,回到洛阳,刘秀怎能不特赐与厚赏呢。
马援出战时,军吏死于瘴疫的多达半数,马援将实际情况予以汇报,请得许多银子和粮食,用于抚恤死伤兵士家属。
马援的抚恤举动,受到多方赞美,因为有史以来,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马援顾念烈士和烈属,自然赢得人心。
形势刚刚稳定不过月余时光,匈奴、乌桓又一次大举寇边。
扶风、三辅等地告危,马援毅然上书,请求出征。
光武帝即命马援率兵三千征北。
光武帝的两个小女婿,梁松和窦固,前来送行。马援认为自己和他们的爹一辈儿,同朝为官,就对两人说:“人这一辈子侥幸得到了富贵,也容易失去,如果要使富贵能够长久,就必须居高思危,小心谨慎,希望你们不要把我的话忘了。”
马援一生为人豪爽,待人说心里话,他对梁松、窦固两人说的话,本是好意,但是让他们很不高兴。
马援名声太响了,匈奴、乌桓见马援率军而来,不战自退。
说话到了公元48年,武陵地区出了一股土匪,驻守当地的武威将军刘尚剿匪时全军覆灭。刘秀命大将马成等前去征讨,但是过了好几个月,坏消息一个又一个地传到洛阳,朝廷为之震惊。
马援请求出征武陵。
马援已经过了花甲之岁了,在朝中虽然不算高龄,但上马打仗就让人担心。
刘秀不知道答应他好,还是不答应他好,最后说:“你年纪太大了。”
马援不等光武帝说完,就大声地道:“我虽然六十二了,但是还能披甲上马,不是你想象得那么老。”
刘秀仍然不答应,马援便走到殿外,取来甲胄,穿戴起来,令卫士牵马过来,他一跃而上,左右顾盼,英勇不减当年。
刘秀看着,大声赞叹道:“这个老头子,真英雄啊!”
刘秀诏准马援率中郎将耿舒、刘匡、孙永等出征,发十二郡兵马及劳改减刑者四万多人,远讨武陵。
马援兵马临行之际,朋友都去洛阳东关送他。
在萧索的秋风中,马援的白须随风飘动,他对朋友们说:“我受朝廷厚恩,年近日暮,常恐自己死在不该死的地方,这次我接受任命率军出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死也可以闭眼睛了。只怕有些人在皇帝的旁边说一些诬蔑我的话,如果真要有这样的事情,怎么会不让我这一颗赤诚之心遗恨呢?”
马援说这个话,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一些人。
前几天,他有病躺在床上,梁松来看他,直走到他的床前,他也没有起身向他答礼。其实那个时候,他也没有力量离开床榻。
等到梁松走了,他的儿子们说:“梁松是皇帝的女婿,在朝廷中很有影响,王公大臣没有不怕他的,父亲为什么不向他答礼呢?”
马援说:“我是他父亲的朋友,他虽然很尊贵,难道他不知道长幼尊卑吗?”
梁松心怀怨恨,马援当然也从别人的口中听说了,所以他这次出征之际,才有这样的话。
52
马援率军到了湖南,正逢一股匪徒攻打县城。
马援接战,大破蛮兵,斩获两千余人。其他匪徒卒众四散,潜逃到竹林里。
马援探明进入武陵有两条路,一条走充县,路虽然远但地势较平,一条走壶头山,虽然山峦叠嶂,地形险恶,但是近。
马援决定走壶头山,众将多半主张从充县走。
大家一时决定不下,只好说:“咱们先宿营,歇歇,写信给皇上,听他的决定。”
过了些日子,刘秀回信说,听马援的。
大军于是从壶头山进发。
已经晚了。土匪占据了壶头山中的战略地势,凭高守隘,堵住关口。
壶头山峻险陡峭,沟谷纵横,土匪固守,不好穿越了。
马援只好命大军驻扎下来,等待形势的变化。
适值酷暑,燠热难耐,汉军滞留山中,不服水土的士卒,纷纷染疫身亡。
马援也得了重病,头晕眼花,行走困难。为减少疫病,保存战斗力,马援下令凿石为窟,以避暑气。
马援总想着自己在效命朝廷、安定社稷,不断强撑病躯,登上壶头山,观看、了解、掌握军势,时刻准备战斗。
蛮兵每一次升隘鼓噪,马援都扶病而出,观察战情,决定进退。
马援的精神,感动着南征的将士,部属为之流涕。
将军耿舒,曾经坚持从充县走,现在看到大军被困在深山里,就上书给汉光武帝,告御状。
耿舒说:“当初我认为应当从充县走,那里路虽然远一些,粮食难运,但是兵马容易发挥作用,几万人的部队,大家争着向前,武陵早到了,现在大军困在壶头山,不能前进,士兵都染上了瘟疫,只能坐在这里等死,真是可惜。”
刘秀接到信后,就派梁松为中郎将,带着圣旨,来责备马援,同时催促马援快点进兵。
梁松到达前线的时候,马援已经病死了。
马援之死,给了梁松报私仇的机会,他状告马援贻误军机,还告马援上次在南方做战,曾经取得很多珍宝,人称“明珠文犀”的东西,就有一大车。
什么狗屁“明珠文犀” ,就是那可入药、可熬粥的薏米种子。
没承想,多年来一直随着马援征战南北的马成等将,也异口同辞,诬蔑马援。这都是因为马援往常讲话过于戆直,才招祸患。
刘秀见这么多人都朝一面说,就相信了,大怒不已,在“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的情况下,削了马援的官爵,没收了新息侯大印,同时下诏治罪。
马援的灵柩运回洛阳的时候,马援的老婆孩子不敢发丧,也不敢让马援的棺木归葬祖茔,只在城西买了几亩荒地,草草地把他埋了。
英雄末日,可怜之至,马援往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来他家吊丧。
马援的儿子害怕治罪,就同马援哥哥的儿子一起,用草绳自缚上朝,去见汉光武帝,向他诉冤。
刘秀把梁松等人的信拿给马援的儿子看,儿子才知道父亲被诬陷了。
马援的儿子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伸冤,历史记载说,直接向光武帝喊冤就有六次。
马援一生交了许多朋友,也帮助了许多朋友,但是当他身陷冤屈时,没有人为他辩解,那些曾经在他的手下做宾客幕僚的,此时都好像哑巴一样。
云阳县令朱勃,马援可能并不认得,但他正直,给光武帝写了一封信,替马援申冤。
朱勃在信里说:“我听说好德行的帝王,不忘别人的功劳,看到别人不好的东西,不会求全责备别人。
“大将在外打仗,小人讲一些坏话,稍微有点过失就记下来,而大的功劳却忘记了,如果就国家的利益来说,应该慎重。
“我听说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他曾在陇西很有名望,因为钦慕皇上,所以不畏生死,投奔皇上,他为了向皇上进言,经常不顾个人的安危,提出和其他大臣不一样的意见。
“皇上西讨隗嚣时,众臣都犹豫不定,马援提出了应该进兵的计策,于是平定了陇西。
“等到吴汉攻下陇西,回来的路却被西羌阻断了,士兵缺衣少粮,处在生死之间,马援奉命西进,镇抚一方,把大军从困苦中解救出来,保住了几乎要灭亡的城池。
“陇西和河北平定后,马援一个人镇守边关,每次进兵都能为国立功,遇到敌人没有打不败的。
“攻打先零的时候,马援掉入山谷,敌人的利箭射穿了他的腿骨,但他仍力战不退;出兵岭南的时候,很多士兵都染上了瘟疫,马援几乎要与妻子生别,但他毫不吝惜自己,最后完成使命。
“这次他南到武陵,很快就攻下了宁乡,本来他为了立功而出师,可是他没有完成自己的誓言却死了,虽然士兵们染上了瘟疫,但是马援自己也没有生还。
“打仗,有人以为打得久了就应该立功,有人以为快了容易失败,其实深入不一定是对,不进兵也不一定是错,从人的常情出发,谁愿意在绝境中长待,不想回来呢?
“马援为国尽忠二十二年,向北,他进过沙漠,向南,他渡过大海,他死了以后,竟然被人冤枉。
“我听说《春秋》有言,获罪者但因有功可以免除,有德行的皇帝理应爱护臣子,像马援,可以说是为国鞠躬尽瘁而死的了。”
马援并不认识的朱勃,给刘秀的长信,可以说是对马援一生的中肯评价。
汉光武帝看到这封信,才允许将马援挖出来,埋入祖坟。
但是隔日,汉光武帝就好像忘了马援这个“葬不归墓” 、“饮恨黄泉”的英雄军人。苍天,黄土,不知以后何年何月,伏波将军的奇冤才得辨清?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