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京“军官训练团”,为其所倚重的国民党军官们做思想工作,演说《剿匪战役之检讨与我军今后之改进》。他说当前关内“匪军“可以分作五部来看,贺龙部(即西北野战军,已在彭德怀指挥下),陈赓部(陈谢兵团),刘伯承部(晋冀鲁豫野战军),陈毅部(华东野战军)。



蒋介石称据自己观察,此五部中“陈毅一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从这话不难看出蒋介石对华东野战军的重视。可惜他这份重视大错特错了,华东野战军陈毅部,应称“陈粟部”才对。

情报闭塞的蒋介石,不知华东野战军的军事主官是何人,以为就是陈毅,殊不知陈毅起到的更多是团结和政治作用,指挥打仗的另有其人——粟裕。作为国民党军领袖的蒋介石都如此认为,更何况下面指挥作战的将领。

唯有认清对手是谁,才能做出精准的指挥预判。陈毅跟粟裕的军事指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蒋介石拿4个“最”形容陈毅的华野时,紧接着又大放厥词讲了句“但自国军收复苏北攻克临沂以后,陈毅已失其老巢,就再不能发生过去一样大的作用了”。



恰恰在他对信任的军官作出信心十足、未来可期的判断当天,华野主力在东西地区隐蔽,开始对运动中的李仙洲集团一部进行围歼。直到这时,敌军高层才判明华野的真实动向和目标。南京国防部当即命令李仙洲集团,再次向莱芜收缩,并令77师南下归建。但这时候明显晚了,华野指挥部早已做好攻击部署,并火速行动起来。

莱芜战役可以说是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逆风翻盘,成功反杀,一举扭转之前的颓势。陈毅虽然也参与其中指挥,但在军事上发挥的作用远不及粟裕那么大。

抗战后期,陈毅已不在新四军,而是被调到延安参加大会。解放战争准备阶段,中央对陈毅的安排有两处,一是前往开辟东北战场,二是回到华东领导。陈毅上任山东野战军以后,遇到了许多始料不及、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是兵力骤减,第二是编制太杂乱,第三是连损大将,第四是上下掣肘太多。



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七战七捷,令其他战区的解放军将领深受鼓舞、热血沸腾时,距他们最近的山东野战军却屡受挫折,连战连败。在稳操胜券的泗县战役中失利后,陈毅写下一份公开检讨信,其中有一句是“有同志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

之后淮阴、淮安被国民党军攻占,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和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便开始集中行动。又过一个月,毛主席从中央发来专门电报,一面称“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另一面又说“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毛主席给出这样做的理由是“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

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并未正式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当下联合作战像是临时搭伙过日子。中央称要联合指挥,两支野战军的领导机构合并,但部队编制上还存在相当大的互不统辖关系。

华中和山东两支野战军联合后连打胜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前夕,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粟裕任刚组建成的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



蒋介石等国民党军高层,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起粟裕,将其视为比陈毅同等,乃至更重要的大敌的?大概是到1948年的时候。粟裕用兵的特点是:不循常规,不拘一格,知险而进,险中求胜。这跟陈毅的指挥风格差异甚大。

陈毅没做过“总司令”和“总指挥”,却常常被人称作“陈老总”。他指挥作战,向来堂堂正正,“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善于谋战。

粟裕挑起华东野战军全军的指挥重担时,蒋介石还浑然不知,也难怪华东战场有那么多出乎预料的情况。莱芜战役刚打完,蒋介石就带人从南京飞济南,臭骂王耀武一顿的同时,亲作部署。

国民党军家大业大,但是也架不住这样的伤亡损失:被消灭2个军和1个师,损失海量轻重武器。到这份上,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仗以后就更不好打了”。



而蒋介石口中失去临沂“老巢”的陈毅,正兴奋地和粟裕、谭震林一起向中央报告歼敌和缴获丰厚的战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