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实际上古代的元旦活动大多从冬至就开始酝酿了。以两宋为例,冬至前后城中街上已是“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



不知不觉2025年的春节已经悄然过去,但有的地方仍然保持了些许节日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将一直持续到正月末,二月初。

今日闲谈历史,就从历史上两宋的春节,聊聊“元旦”的前世今生。

如今元旦对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来说都是新年的代称了,当然通常指的都是阳历的新年。

不过中国古代的“元旦”指的就是大年初一,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渊源?古时候的元旦又有哪些风俗?而元旦又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看见的模样?



其实“元旦”一词作为文学概念最早见于《晋书》,意为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不过历史上对于何为正月是有分歧的,比如秦汉初年就是以十月为正月,元旦也自然成了十月初一。

汉武帝始,方定下每年的春一月为正月每年春的正月初一为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春节。

而元旦前一日就是除夕。这一习惯大体上保持到了清朝末年。

直到辛亥后,为了恢复传统历法,同时与国际接轨,才有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方案。

讨论了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阳历“新年”,但注意这时公历的1月1日并不称为“元旦”。



后来通行的阳历年元旦得等到随后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会上正式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作“春节”,公历的1月1日则称为“元旦”。

那么中国古代的元旦乃至与之相关的春节,又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实际上古代的元旦活动大多从冬至就开始酝酿了。

两宋为例,冬至前后城中街上已是“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意思是在两宋,不仅新年时候要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冬至时节也要穿新衣服。

周密《武林旧事》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明明白白告诉了后人南宋的首都人民是如何重视冬至的。除了穿新衣服,民间商铺也有类似今日的“春节休假”。

冬至期间店铺都是要关门三天回家过节的,所谓“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家人团聚过冬至,除了吃团圆饭之外,宋朝人居然在冬至也要守岁

宋人冬至守岁和元旦前的除夕守岁差不多。守岁之前都是要先祭祖先,摆上牛,羊,猪三牲,端到祖宗牌位前,祈祷家族和睦长兴。

祭祖之后就是一家人吃团圆饭“散福”,就是将先前祭奠祖宗的供品撤下,全家一同享用讨个吉利彩头。

吃完团圆饭,大人入睡,小孩子就是要围着火盆守岁了,大抵也是吃吃喝喝玩玩,开开心心闹过一宿。

冬至如此,到了春节则更加喜庆热闹了。



宋人也是将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称为春节的,王安石的《元日》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也就是元旦的别称,在宋代都是新年的意思。这一天如诗中所闻,贴对联年画,放烟花爆竹是免不了的了,还会特别饮一种叫屠苏的酒,以此期望健康美满。

除此之外,宋代的元旦,拜年与给压岁钱也是免不了的。特别的,民间还会流行一种叫“打夜胡”的游戏。

吴自牧《梦梁录》有云:“街市有丐贫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打夜胡’”。

意思是在宋朝元旦的这一天,会有大批的乞丐戴上面具装鬼吓人,上街讨要彩头。

大概类似于今日西方流行的万圣节活动。

而大宋朝的百姓也像万圣节时给孩子糖一样,给这些乞丐一些钱,让他们离开,相当于驱赶了真正的恶鬼,取个吉利,好好过个大年。



而其余今日春节所有的狂欢购物活动,两宋的元旦也大都已经有了。

北宋的东京开封,从繁华地带的潘街楼到平时人烟较少的州北州南。到处都是小商小贩的身影。

所谓“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当真是歌楼咏醉,繁华热闹非凡。

不过和今日春节一样,一番热闹后,该上班的还得去还班,该劳作得还得去劳作。

所以大家工作几天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