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近日,00后旅美作家刘倩携其首部散文集《别来春半》在北京与读者见面,并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魏琛琳、95后畅销书作家闫晓雨,以“跨文化写作与女性之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华语写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走向,以及女性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位置。
跨文化写作
在异乡寻找归属感
刘倩的《别来春半》是一部以虚构散文为主的合集,记录了她在海外求学期间经历的孤独、迷茫与成长。作为一名00后女性作家,刘倩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经历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跨文化背景下的身份困惑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也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描绘了年轻一代在东西方文化交织中的心路历程。
分享会上刘倩坦言,中文写作是她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尽管身处英语环境,她始终坚持用中文写作,认为这是她灵魂的根基。“中文写作让我在孤独的留学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刘倩说道,“它不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对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深刻探索。”
刘倩的写作风格多样,从16岁开始积累的文章风格各异,这些差异正是她文字磨炼的烙印和记录。她认为写作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而她选择比较文学专业也正是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探索。
女性写作
情绪与生命力的表达
在文学世界中,女性作家常常面临独特的困境与挑战。刘倩的作品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魅力。她提到,自己曾因文字中情绪过多而受到批评,但她认为,情绪是文字生命力的象征。
闫晓雨对此深表赞同。作为95后畅销书作家,她在分享会上提到:“人类生来就有情绪,文字中充满情绪才会鲜活,情绪的表达不应被批判,而应被珍视。”闫晓雨认为刘倩的作品展现了文学的多样性,既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跳脱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闫晓雨说道,“情绪让文字更加真实,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魏琛琳从学术角度分析了《别来春半》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章节。她指出,刘倩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跨文化、跨语境的写作,刘倩呈现了年轻一代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困惑与自我认同的探索,”魏琛琳说道,“她的作品为华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女性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塑造跨文化文学空间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华语写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刘倩在海外的生活与学术经验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视角,使得她的作品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张力和思想深度。《别来春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年轻一代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心路历程,也为女性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倩认为,跨文化写作不仅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索,更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在异乡的生活中,我不断思考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方,”刘倩说道,“通过写作,我试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塑造一个具有时代感和跨文化深度的文学空间。”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许多读者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对《别来春半》的阅读感受。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跨文化写作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而女性作家的声音也将越来越受到关注。正如刘倩所说:“写作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也是对世界的理解与表达。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为更多人带来共鸣与力量。”
新书推荐 | 《别来春半》:00后旅美才女作家首部虚构散文故事合集,附赠精美藏书票
有奖活动迎红包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链接↓↓↓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别来春半》
刘 倩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最好的伴手礼——冯骥才《过年书》火热出炉
央视开年大戏《驻站》创作揭秘:离不开文学的“母本”
新书推荐丨《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蔡崇达最新长篇小说,与万物交朋友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