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束手无策的情况?
前几天跟闺蜜见面,她跟我一顿吐槽。
原来,因为过年附近多了很多集市和活动,闺蜜经常带孩子过去玩。
每一次出去,孩子都吵着嚷着要买玩具,看到什么都喜欢,看啥都想要,气得闺蜜直接黑脸:
家里一堆你都不玩,我和你爸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孩子死活不愿意离开摊位,闺蜜只好答应他在网上买,硬扯着他走了。
结果,孩子收到网购到的玩具也不买账,闷闷不乐说这不是他要买的那个。
我能理解闺蜜的做法。养娃养娃烧钱,做老母亲的只想把钱花在刀刃上,线上线下价格差得多的自然更倾向网购。
但仔细想想,这种处理方式也有欠妥的地方,所以才无法从根源解决孩子想“买买买”的毛病。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面对的很可能不是买不买的选择,而是关乎孩子教育的大问题。
父母如何回答,直接拒绝还是完全满足,直接影响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网上有位网友@七七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说,从小就羡慕同学们每天能穿不一样的鞋子,今天是漂亮的小皮鞋,明天是名牌运动鞋,而自己一年四季都只能穿去年过年买的鞋子。
每次路过商场看到想买一双喜欢的鞋子,妈妈总是振振有词:“去年买的不是还能穿吗?穿坏再买。”
要么开始哭穷:“太贵了,家里的钱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要么骂骂咧咧买下鞋子,便开始捧高孩子,说:
你看看我跟你爸这鞋子都穿了好几年,也就几十块钱,哪里舍得买这么贵的。你要好好读书知道吗,对得起我和你爸!
听到这样的话,七七没有半分开心,内心充满罪恶感,总觉得自己当下的快乐是拿爸爸妈妈的辛苦换的。
久而久之,七七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求,压根不再敢开口索取,内心也衍生出一种“爸爸妈妈不爱我”的心理。
就像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的: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父母经常拒绝孩子,往往容易养成一个自卑自负的娃。
他们长大后,有的会变得很节俭,即使有钱了也不舍得买喜欢的东西,沉迷于和摊贩砍价;有的则购物上瘾,对物质有无节制的需求感。
家庭教育家蔡景昆分享过一个案例,让人印象深刻。
16岁的少年偷窃成瘾,在小区内兴风作浪,就连婴儿用品、学习文具、衣服这种他用不上的东西也要偷。
后来警察问他,这些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你也用不上,偷来干嘛呢?
他沉默许久,才回答道:“我偷东西不是为了用,只是觉得拥有很重要。”
人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从小就不被允许买玩具,没有别人家小孩拥有的物质和快乐,物质长期得不到满足,对物质有急切的渴望。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不是不爱孩子,也不是真的买不起,只是希望能教会他们懂得赚钱不易,花钱不能大手大脚。
殊不知,不恰当的做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哭穷和拒绝,限制的不会是孩子对物欲的渴望,而是他的思想和配得感。
得不到满足那一刻的匮乏感,并不会随着时间迁移而消失,而是深深种植在孩子心中,长成“欲望”的参天大树,伤害孩子一生。
平时逛超市,或者去景区旅游,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
于理来说,货比三家、把钱花在刀刃上是绝对正确的,毕竟父母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
但于情,孩子想要的可能只是当下的即兴满足,或者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同龄的群体。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说“去网上买”,即使等来了一模一样的玩具,也不再有一样快乐的心情了。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接受去网上买更实惠的东西,收到货后还是不开心。
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孩子要这么任性,情愿当冤大头去买一个更贵的东西?
直到我看到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面有一个场景很触动我:
当黄亦玫满心欢喜地买了一束鲜花回家,本来心情愉悦,整个人状态都特别好。
结果婆婆看到了后非常有意见,开始指责她乱花钱:
就这花啊,那我们老家呀,山上长的全是这花,这还花钱买呢!
短短两句话,就把黄亦玫精心捯饬来的好心情,一扫而空。
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吐槽:
“实在是太讨厌这种人了,真扫兴!”
“如果事事都这么对比价格,那多无聊的生活啊!无法想象,去旅游不能买周边,节假日不能买礼品,全都等清仓打折的时候买……”
那一下子,我顿悟了孩子迫切想买买买的感受,想买的并非那件玩具本身,而是为当下快乐的心情买单。
正如王尔德说的那样:“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与其强行阻止孩子买东西,不如试着换种方式让他拥有快乐,还能学得金钱的价值。
在这件事上,表姐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有一次她带孩子去游乐场玩,途中看到有人卖泡泡机,上面的标价基本比市场价高出一半。
所以当女儿提出想要一个泡泡机的时候,她内心也很想拒绝,又怕自己扫兴破坏了好心情。
于是,她告诉孩子,这里好多卖泡泡机的,他们可以看看价格有什么不一样,说不定可以省下钱拿来买冰淇淋吃。
孩子很爽快就答应了,拉着表姐往前走。
再三比价下,他们居然真的找到了更便宜的泡泡机。50块钱既买到了想要的泡泡机,还额外吃上冰淇淋了,孩子特别开心,
从那天之后,孩子就学会了货比三家,经常主动比价,买到了更实惠的商品。
你看,很多时候孩子想要买东西,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天价的商品,也没有到家庭承受不了的程度,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需求能不能被看到,爸爸妈妈爱不爱他们。
因此,不管父母当下能否满足需求,也应该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妥善的解决方式。
当然,也有家长认为,自己也不想伤害孩子,可是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万一孩子以后看见什么都想买,养成奢侈浪费的坏毛病怎么办?
其实,孩子需要被满足,也需要被引导,二者兼顾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具体怎么做呢,分享4个实用的小妙招,可以参考学习:
1.看溢价决定,是否拒绝
家里有条件的,只要是要求不要太过分,比如盲目攀比或者挥霍浪费,家长都可以大大方方接受。
对于溢价严重的:
可以跟孩子交换条件,比如说:“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可以给你一笔零花钱,但是超出的部分就要扣下个月的零花钱了。”
也可以坦诚跟孩子分析:“我刚看了一下,网上一模一样的只要一半价格,你想等等嘛?这样剩下的钱你还可以多买一个玩具。”
坦诚面对孩子,把条件谈清楚,让孩子思考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想要,并作出让步。
2.不要敷衍孩子,买不起的如实告知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想买东西是一时冲动,以网购作为借口,过段时间孩子就会忘记这件事。
长期以往,家长失信于孩子,孩子也不再相信家长的任何话,很难管教。
对此,心理学家李雪曾表示:
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
如果家庭的经济条件实在无法负担起,那不妨大大方方告诉他:
妈妈也很想帮你买,可是这个月我们的生活费已经严重超支啦,这样下去下个月我们可就不能去游乐场咯?下次再买,好吗?
3.建立规则,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首先,在日常中引导他们如何看商品的性价比,什么价格是合适的,什么可以买,什么不能买;
其次,家长不妨提前建立好花钱的规则,给到一定零花钱自由支配,哪怕孩子消费不合理也不要插手。
如果他看中了喜欢的汽车模型,可零花钱用完了,这时他就能意识到超支带来的弊端,下次自然就不敢乱花钱。
4.了解孩子真实需求,是“需要”还是“想要”
有位妈妈说,儿子经常看到同学有什么就要买什么,买回来又不玩,浪费了不少钱。
有一次,他突然提出要买游戏机,妈妈告诉他:
之前你还说喜欢飞机模型,我和爸爸打算暑假带你去参观。但是现在你要游戏机的话,咱们就看不了飞机模型欸。
儿子急忙说:“不买了!我想等暑假参观飞机!”
你看,孩子说出来的需求,不一定是内心真正想要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区分:
真正需要的,家长不能省;一时兴起想要的,酌情考虑买不买。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有句话很有道理:
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行举止里暴露着孩子的未来。
要培养孩子的品行,金钱就是工具,智慧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内心保持富足和安定。
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你多有钱,或是单纯满足孩子的物质世界,而是要关注到孩子内在的需求和声音。
当他说“想要”时,我们给予真诚的态度,不管买不买,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点点右下角的,愿孩子们懂得花钱,守住富贵。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